30-4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30-40(第1/14页)
第31章 第 31 章
锅里的水烧得滚开, 热气弥漫着整个灶房。
郑青云把刀磨得锃亮,蹲在石缸边宰|杀新抓的鸟雀。
十几只鸟,看着成果颇丰,但个头都不大, 并没什么肉。郑青云便只留下三只斑鸠和一只竹鸡, 拿大竹筐罩在茅草屋里。
他一看就是做惯这些活儿的, 放血、拔毛、掏内脏, 九只麻雀并两只斑鸠, 没多久就收拾妥当。
只是院子里难免有些腥臭。
郑青云把内脏挑一些丢给大黑, 剩下的都剁碎给鸡吃。鸟羽和烫毛的水,也送到院外,挖坑埋到树下。
他在外边处理脏东西,方竹和陈秀兰就在灶房忙活。
虽说郑青云已经足够仔细, 但麻雀和斑鸠肉皮上难免还有些不易拔的细小绒毛,需得用火燎一遍才能消除干净。
陈秀兰往灶洞里新添一大把干柴, 红红的火苗很快蹿得老高。
趁着火旺, 她用火钳夹着褪过毛的麻雀和斑鸠,伸进灶膛,转动手腕借顶端的火焰燎着鸟肉。
有油星渐渐从表面渗出,沾上黝黑的柴灰。
大黑三两口吃完内脏, 嗅到肉香气, 在灶房门口徘徊, 时不时呜咽一声。
方竹舀出一盆热水, 仔细搓洗着燎好的肉,听见狗叫声, 一抬眼就瞧见大黑嘴边的哈喇子,不禁好笑。
“看把你馋的, 还不到你吃呢,等会儿啃骨头。”
“你还别说,这些东西看着小,但闻着真挺香的,”陈秀兰把最后一只斑鸠浸入水中,瞬时呲啦一声响,“我看啊,不若就都烤着吃算了。”
“斑鸠炖汤吧,天儿冷,喝点热乎的暖和。”
“也行,炖的时候搁把干枣子进去,汤更鲜。”
“嗯,那我再和点儿面粉,摊些萝卜丝饼,就着汤吃?”
“你想咋弄就咋弄,我给你打下手。”
如今天黑的早,晚食也就提前许多,一阵收收洗洗过后,婆媳俩就开始准备晚食。
陈秀兰把斑鸠焯过水后捞出,对半分后塞进陶罐,放入姜片、蒜瓣,架在泥炉子上用大火煮着。等水滚之后,往里撒一把干红枣,再退些柴进灶洞,换成小火慢慢煨。
趁这功夫,方竹把麻雀拿盐、酱油、花椒、姜蒜末拌了腌上。洗净手后又去外头扯根大萝卜回来削皮切丝,和进调好的面糊里。
郑青云在灶房转了一圈儿,见没什么要帮忙的,拿起柴刀去门口削烤麻雀用的竹签。
太阳越落越低,冷气又烈几分。
木盆里的麻雀已经腌入味儿,能够下火开烤了。
郑青云把火盆搬进灶房,从灶洞里夹出些火渣子放在盆底,又加入许多木炭,让方桃在旁边慢慢扇着。
竹签早就洗好晾干。郑青云洗把手,就将尖利的竹签子从麻雀肚子里穿出。一只麻雀差两根竹签,刚好能将麻雀撑开固定,这样烤的时候才更容易均匀地熟透。
等郑青云把麻雀穿好,盆里的木炭也都烧着,红通通的,伸手烤上一会儿就觉发烫。
他一手捏着串麻雀,伸到炭火上方烤着。
裹着酱汁的肉皮逐渐发黄变焦,有油慢慢滴进火盆,冒起青烟。
方桃在旁边直勾勾地瞧着,颇有些跃跃欲试。
郑青云:“自己拿着烤就是,这没什么难的,记得多翻翻就成。不过别离火太近,小心烫着。”
得了允许,方桃兴冲冲地拿过一串,学着郑青云的样子像模像样地在火上烤起来。
泥炉上的斑鸠炖汤还在咕嘟咕嘟冒泡,大铁锅里的萝卜丝饼煎得两面金黄,麻雀撒上一层辣子面继续烤着,辛香四溢……
小小的灶房里,各种食物香气交织在一起,勾得人直咽口水。
大黑早等不急,在门口哼唧着上蹿下跳。
太阳彻底下山,鸟雀陆陆续续躲回巢,还在外玩耍的孩子被大人拧着耳朵拽回家,坐在桌前狼吞虎咽。
方竹他们今儿也难得摆了回桌子,炭盆里还有火,就放在桌底。把门一掩,也没那么冷。
两只斑鸠,正好每人得一半,混着汤一起舀进碗里。淡黄的汤上飘着大颗红枣,看着就诱人。
两只斑鸠肉嫩,煨过半个多时辰,已经软烂,用筷子轻轻一捣,就从骨头脱落。
萝卜丝饼外皮有些焦,泡进汤里便软乎了,咬一口既有肉味又不失萝卜的清甜,吃着正好。
只有方桃不喜欢把饼子蘸汤吃,她吃过一只烤麻雀,就冒出了新想法———把肉一点点撕下来,再夹进饼子里,又辣又香,让她满意地眯起双眼。
一顿饭吃的热乎又饱足。
郑青云把桌上的骨头拢进狗碗里,又拿特意剩下的汤泡个饼子,一并放到走廊上。
可怜巴巴盼了一下午的大黑立马凑上来,
摇着尾巴把头埋进碗里,嘎嘣嘎嘣嚼得欢快,连掉在地上的渣子都没放过,仔细舔得一干二净。
夜里再没起风,一家人都睡了个安稳觉。
第二日,天果然彻底放晴,阳光打在身上暖和却一点儿不觉热。院里的积雪只余边边角角还未化,其他地方都融成水,一走就黏一脚的泥。
冬日的被子总是有些冷硬,趁着天好,都抱出来晒着,夜里盖上能舒服些。
郑青云把最后一床被子搭在竹竿上,对旁边拿木棍上上下下敲打棉被的方竹说:“今天太阳好,我想着等会儿把鸡送去县城卖了,顺带把汤婆子买回来。”
“我跟你一起去。”
“这会儿估计都没牛车,你就别跑了。”
“不打紧,走一走暖和,好些日子没出门,憋得慌。再说我还要去卖绣品,你也不懂那些。”
“那好,我跟娘说一声,就去抓鸡。”
听郑青云说要去卖鸡,陈秀兰放下手里的活儿就往后院走,“早些卖掉也好,又不下蛋,还怕冻出病来。十三只母鸡,过年吃一只,再留五只下蛋,其余的就都卖了。”
“嗯,你们就在外边儿看着,我进去捉。”
家里的鸡一直以来都是圈养的,胆小又不大机灵,还被剪断翅膀毛,根本飞不起来,郑青云一抓一个准。
陈秀兰和方竹早就准备好棕叶子,郑青云往外递一只,她们就动作麻利地将其双腿绑起来,塞进竹筐里。
七只母鸡分两个竹筐装着,在里头咯咯乱叫,试图挣开束缚,却是徒劳。
郑青云用扁担挑起竹筐,和方竹一道出门下山。
如郑青云所说,牛车都已经出发,他们只能步行前往。但有人作伴,一路说着话,也不觉得有多累。
县城一如既往的热闹,大家都将手拢进袖子里,缩着脖子在走。
在家吃过早食,两人没耽搁,径直往西市走。两旁的吃食铺子烟雾缭绕,几乎看不清后面老板的脸。
雪后初晴,摆摊儿的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30-40(第2/14页)
多,来逛集市的也不少。
两人刚把竹筐放在摊子上,就有人来问价。
“你这鸡怎么卖的?”
“十二文一斤。”
“太贵了,十文钱卖不卖?”
方竹没好气道:“不卖。”
他们又没额外喊价,都是按着市价卖的,怎么也算不得贵。
这老太太穿的衣裳都是上好的料子,腕上还有小指粗的银镯子,一看就不差钱,叫出这样的价,方竹谈都不想跟她谈,直截了当地拒绝。
临近年关多的是买鸡的人,不愁卖不出去,犯不着跟这抠门的老太太扯来扯去。
老太太撇撇嘴,扭头就去旁边的摊子问价,不出意外又被拒了。
方竹只看一眼,就笑眯眯招呼新的来客。
后头运气好,倒是再没遇上那扣扣搜搜的,七只鸡都顺利卖出去了。几乎都在三斤出头,只有一只重些,将将四斤。
方竹提来的五筒酱豆子也卖光。就连郑青云编的两只撮箕都被一老汉买走,因为做工不精细,卖得很便宜,一只才八文钱。
但竹子都是山上砍的,编这东西也没费多少心思,总的来说还是赚着在。
郑青云把钱袋子收好,弯腰挑起空竹筐,“先去买肉?”
“嗯,先买几斤吃着,等过段时间来办年货再多买点儿回去。”
“听你的。”
肉铺就在西市,从他们摆摊儿的地方往里走些就到,一排都是。猪羊都能见着,有的挂在木架子上,有的放在案板上,供人挑选。
两人也没挨个去看去问,直接去了常买的那家。
“都是今早刚宰的,新鲜着呢,两位看看要什么样的?”膀大腰圆的壮汉一笑起来,脸上的肉都挤在一块儿。
郑青云看向方竹。
“割几斤肥膘子炒菜吃,再砍几根肋条回去炖汤怎么样?”
“那就称五斤肥膘子,三根肋条,再拿块猪血。”
“好勒!”
壮汉应一声,手起刀落就割下一条肥膘子,拴上绳挂在秤上一称,正好是五斤。
这些常年做生意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这么个本事儿,倒也不足为奇。
肥膘子出油多,卖得贵,十五文一斤。肋条肉薄,一斤十二文钱,三根才两斤八两,老板只算三十三文。猪血就更便宜,三个铜板就能买一大块。
最后一共花去一百一十一文。
买完肉,两人这才出发去北市。
近来得闲,做针线活儿的时间多。方竹绣出五条帕子,三个香包,络子是陈秀兰和方桃两个人打的,足有九条。
掌柜的仔细检查过后,拿着算盘拨弄一阵,给方竹结了一百零三文。
这一趟收获不小,两人脸上都挂着笑。
踏出布庄,郑青云侧头看着还在小声算帐的方竹,好心情道:“这下去看看汤婆子?”
“好呀!去问问,若是太贵就算了。”
“娘那个几年前买成两百多,现下应该也贵不出多少。这最冷的时候还没到呢,你那么怕冷,这个钱省不得。”
第32章 第 32 章
时下汤婆子多是用黄铜做的, 一般的铜器铺子就有得卖。
两人看过好几家铺子,最后花二百四十五文,买了个样式最简单的。
这汤婆子外形像个南瓜,表面光溜溜的, 虽没有刻字和雕花, 但看着也叫人欢喜。而且不算大, 方竹两只手就能托住, 很是轻便。上头还穿着环, 可以拎着, 拿来当手炉也是可以的。
“你要不要暖会儿手?”方竹爱惜地摸着汤婆子,眼里尽是清浅笑意。
老板是个做生意细致的,方竹挑好汤婆子后,他特意让小二拿去后院灌了些热水, 好试试漏不漏、暖不暖。
一直走出城,汤婆子都还是热乎的。方竹捧着它, 哪怕不时有冷风吹过, 也不觉冻手。
郑青云看她那爱不释手模样,就知这钱花得值当,也跟着高兴,“你自己好生拿着, 我用不上。”
方竹担心他逞强, 见路上没别人, 便摸了摸郑青云空着的那只手。
还真是暖乎的。
她正想收回手, 就被人一把攥紧,粗粝的茧子擦着手心, 带来些微痒意。
“干嘛?”
郑青云理直气壮:“我手冷,你帮着暖暖。”
“净胡说。”嘴上虽这么埋怨, 手却是没再动,任由郑青云握紧。
郑青云得寸近尺,拉起方竹的手凑到嘴边亲一口:“回去还是做个布套子给裹起来,水热些也不怕烫着,还能凉得慢点儿。”
方竹被他大胆的行径吓了一跳,心虚地四处张望,好在除了几只麻雀,并没看到什么人。但她还是气得踩了郑青云一脚,也懒得答话。
那力道轻飘飘的,郑青云一点儿没觉得疼。不过他还是安分下来,没再乱动,拉着人走一截就放手。
路上一直没遇见顺道的牛车,两人只能步行。
进村后还打算买两块豆腐,没想到居然已经卖光。两人再没停留,径直回家。
一到屋,陈秀兰和方桃就轮流把汤婆子抱了抱。觉得里面的水凉了,还重新灌进一些热水。
方竹想着她这个是新的,提出跟陈秀兰换一换。
谁知陈秀兰直接把汤婆子塞回方竹怀里,佯作不悦道:“那不行,我还是喜欢那个扁的,再说都用习惯了,换不得换不得。”
方竹抱着汤婆子无奈地看向郑青云。
“娘都这么说了,你就安心用着吧。那个也是前年才买的,跟新的差不多。”
“就是,这东西经用,仔细着点儿,能管好多年呢。”
方竹再没多说,只觉心里熨贴极了。
试完汤婆子,郑青云才跟陈秀兰说起今天的账。
“早上带去一百文,这会儿还有一百七十六文,除去买肉和汤婆子的钱,应是卖得……四百,三十二。”
郑青云算完,拨出一大半铜板推给陈秀兰,又拿出三个铜板递给方桃。
“给我的?”方桃指着自己,有些不可置信。
“嗯,你打的络子,赚的钱自然归你。不过不能全给你,其余的让你姐存着。”
三个铜板看着不多,但对几岁的孩子可是大钱,够买点儿小零嘴了。
方桃捧着铜板,双眼亮晶晶的,“谢谢姐夫!”
方竹轻摸她的头,“得空再给你缝个袋子。”
“嗯!”
今天的晚食吃得简单。
他们蒸了一甑豆子饭,把猪血和着蒜叶子炒过,又割把韭菜打了盆鸡蛋汤,就是一餐。
吃完饭,收拾好碗筷,趁着火未灭,往锅里添上几瓢水,没多久就烧得滚烫。
方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30-40(第3/14页)
把汤婆子抱过来,拎开盖子,拿木瓢小心将其灌满热水,拧紧后用新做的布套子包上,就送去卧房,塞到被窝里。
郑青云端着盆热水后进屋。
两人擦过脸,面对面坐着,就一个盆洗脚。
郑青云脚大,木盆显得有些挤,方竹便踩在郑青云脚背上,脚趾灵活地蜷缩又伸开,玩儿得很是开心。
直到水变成温温热,方竹才不舍地把脚搓过一遍,擦干后顺势缩回床上。解开外裳往被窝里一钻,暖烘烘的,再不会叫她冷得一哆嗦。
有汤婆子果然不一样。
匆忙倒完洗脚水的郑青云一回来,就见方竹眯着眼十分享受的样子,也蹬掉鞋爬上床。
脚下踩个汤婆子,怀里抱着人形暖炉,一夜好梦。
一连几日都是晴天,除了些不怎么见光的角落,积雪早就化完,连地面都晒得干爽。
趁天好,一家人又开始忙柴火。冷天买柴的人才多,可不得抓着机会卖几个钱。
初雪不小,山林间添了不少断枝。要么掉到地下,要么还架在树上,大部分都是早就枯死的。这样的柴好烧又不熏眼,拿去卖再合适不过。
郑青云专拉树上的大枝子,拿刀将其分成适宜的长度。其他人就在林间钻来钻去,把能捡到的枯枝拢成堆。
方桃还是个孩子,没他们那么耐得住性子,捡一把柴,就要蹲着玩会儿。
她手拿木棍,胡乱扒拉着地上厚厚的枯叶。不想碰到块石头,木棍咔擦一声直接断成两截。
方桃扔掉木棍,捡起石头用力往前方抛去。
树影摇晃,一道灰影蹿出,眨眼间就消失不见。
方桃站起身,激动地大喊:“兔子!”
“哪儿呢?”理她近些的方竹和陈秀兰异口同声地问。
方桃指着石头落下的地方,“刚刚就在那儿呢,被我吓跑了,可大一只!”
这会儿那里静悄悄的,看不出什么异样,但两人也没觉得方桃是看花眼了。林子大,什么野物都有可能出现,郑青云以前还猎过不少兔子呢。
陈秀兰:“估摸是出来找食的。”
“出什么事儿了?”郑青云方才爬到一颗树上砍柴,没听清方桃喊了什么。
方竹:“小桃说她看见一只兔子。”
郑青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有些意动,把手里的枯枝放下,就往那边走,“我去看看。”
陈秀兰皱起眉,不大高兴:“早跑没影儿了,有什么看的。”
郑青云沉浸在喜悦中,一时没发觉不对,脚下都不带停的,“我去瞧一眼就回来,你们在这儿等着,别跟着过来了。”
郑青云果然没一会儿就回来,脸上的喜色藏都藏不住:“是有兔子,拉了好些,还臭着呢。待会儿我带大黑来找找,兴许能寻到兔子窝。”
“真的?我能……”来不?
方桃话未说完,就被捂住嘴。她扭头不明所以地看着方竹,却见姐姐冲她摇头。
郑青云总算发觉陈秀兰面色黑沉,试探着唤了声:“娘——”
陈秀兰没看他,弯腰捆柴,“都愣着干什么,还不早点儿弄完回家。”
接下来的气氛有些凝滞。
郑青云几次想和陈秀兰说话,都被她躲开。就连方竹跟她说笑,她也只勉强扯扯嘴角。
带来的热水喝完,他们就背着柴下山。
陈秀兰走在最前头,回家扔下柴后,把自己关进屋。
方竹看着紧闭的房门,有些忧心,“我去瞧瞧。”
郑青云一把拉住她,“我去。”
“那你好好跟娘说,她也是担心,可别惹她生气。”
“放心,我都知道的。”
门并未闩着,一推就开。郑青云进屋没多久,房里就传出低低的啜泣声,叫人听的心里不是滋味。
方竹支走方桃,自己在外守着。
房门咯吱一声打开,只有郑青云一人从里出来。方竹迎上去,偏头透过门缝瞟了一眼,陈秀兰垂头坐在床边,不知在看着什么。
方竹小声问道:“你说什么了,怎么还哭起来了?”
郑青云抿着唇摇头,他进去一句话都没说,陈秀兰就开始哭诉,让他手足无措。想说些好话安慰一下,却直接被赶出来。
“娘是之前被吓着了,让她单独待会儿吧。”
“嗯,”郑青云点点头,看着方竹有些迷惘,“你为什么,不劝我?”
是不在意所以不担心吗?可过往的点点滴滴分明又告诉郑青云,不是假的。
这些话虽没说出口,可方竹就是知道他在想什么,她拉着郑青云在屋檐下坐下:“怎么会不担心,我每回见着你身上的那些疤,都会想起你一动不动躺在床上的样子,那样虚弱,好像随时都会散。”
“可我也知道,你是喜欢打猎的,不然不会天天擦着那张弓,也不会一进山,就双眼发亮,浑身都充满朝气,像披着层光。”
“每当想到那样的你,我便不想劝了。而且我知道,你不会丢下娘亲,和我的。”
郑青云觉得眼眶有些热,侧身抱住方竹,将头埋进她的颈窝。
“我小的时候,一直觉得爹爹是这世上最厉害的,想着定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可惜他没来得及教我打猎就走了,我那时还小,总被人欺负,是娘亲一次次帮我,为此她脸上常常带彩。”
“直到九岁那年,一个泼皮找上门来要欺负娘亲,我第一次拿起猎刀。那天流了很多血,我却并不觉得害怕,只是高兴终于能像爹爹一样护着娘亲。后来我便开始跟着猎户爷爷往山里跑,每次打到猎物,都好像能听见爹爹在夸我……”
阳光照在屋檐下,郑青云紧紧抱着方竹,絮絮叨叨说起小时候的事儿。
他们身后的窗户不知什么时候开了一条缝,有人站在那里很久都没有动作。
第33章 第 33 章
陈秀兰一直到晚上都没出门, 送进去的饭菜也丝毫未动。不管谁跟她说话都不搭理,不出三句就被赶出门。
就连近来跟她睡一张床的方桃,也只能重新回到厢房,最后还是方竹陪着睡的。
心里总记挂着, 方竹和郑青云一整夜都没怎么合眼, 翌日天不亮就起床。烧水、喂鸡、扫地、劈柴, 两个人一刻也没闲着。
又是个晴天, 蛋黄似的太阳缓缓从天边升起, 喜欢赖床的方桃都已经起来, 陈秀兰的房门却依然紧闭着。
方竹和郑青云对视一眼,俱是忧虑万分。
方竹紧张地连声音都在打颤:“不会出什么事儿吧?”
郑青云也等不下去,走上前屈指将要叩上木门,不想门突然从里面敞开。
推门而出的陈秀兰眼下一片青黑, 想来也是彻夜未眠。
“都杵在我门口做什么?没活儿干吗?”不过声音听着还是挺精神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30-40(第4/14页)
郑青云有些摸不清她的心思,忐忑开口:“娘, 您别生气了, 身子要紧。”
陈秀兰深深看他一眼,只字未言,把攥在手心的东西拍到他怀里,径直向灶房走去。
郑青云手忙脚乱接住, 拿起一看, 却有些发懵。
方竹也凑近看了看:“这是, 一颗牙齿?”
郑青云迟钝地点头, 声音艰涩:“是狼牙,爹送给娘亲的生辰礼。我讨过很多次, 她都不曾给我,怎么突然……”
方竹看向灶房, 一拍他的胳膊,笑道:“娘这是不拘着你了,还不快过去跟她说说话!”
话落,她又扬声喊着:“青云,你去煮两个鸡蛋,给娘敷敷眼睛。”
郑青云意会,朗声应好,就把狼牙挂在脖子上,急急忙忙往灶房跑。
郑青云还真煮了鸡蛋,拿布巾裹着给陈秀兰敷眼睛。他明显没做过这种活儿,动作很是小心翼翼。
陈秀兰感受着眼皮上的暖意,心中很是复杂。
这是她和大山唯一的儿子,自然不希望他再去冒险。可她这个当娘的,又怎会看不出儿子有多喜欢打猎。
她还记得自打郑大山去世后就一直沉闷的孩子,第一次从山里拎回野鸡时,眼里的光有多么明亮。
那时郑青云还小,她心里虽高兴儿子终于对旁的事提起兴致,却还是将他训斥一顿。可这孩子倔得很,偷偷跟着老猎户跑进山,还拜了师。
这一跑就是十多年,真有那么容易割舍?他会不会又在哪天背着家里人自己进山?
陈秀兰叹气:“我是看在你爹和小竹的面子上才许你去的,你可别得意忘形,若是再受一点儿伤,以后就别想进山。”
郑青云低垂着头,堪称乖巧:“娘放心,我会小心的,再不叫你们为我担惊受怕。”
“家里也不是揭不开锅,偶尔去一次就成,不管收获咋样都早些回家。不要去深林,大黑、伤药一定都得带着……”
“嗯,我都记着了。”
断断续续的说话声从灶房飘出,虽听得不大真切,但没有争吵,也没有哭嚎,估计是已经说开了。
方竹渐渐放下心来。
果然没多久,母子二人就一前一后从灶房出来。
陈秀兰的眼睛虽还有些青黑,但已然带着笑意。
“得了,赶紧收拾桌子吃饭吧,再等会儿稀饭都熬成干饭了。”
“哎!来了!”
金灿灿的太阳光洒满小院,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享用简单却美味的早食,又恢复往日的其乐融融。
得了陈秀兰允许,郑青云去县城把昨日弄回来的柴火卖掉,就带着大黑准备上山找兔子窝。
方桃对此感兴趣的不得了,非要跟去。方竹不放心,也和他们一起上山。
三人一狗直接来到昨天发现兔子的地方。
兔子当然是不在的,但厚厚的枯叶上还有一堆粪蛋子,已经被太阳晒得半干。
大黑耸动鼻尖嗅嗅那堆兔粪,兴奋得不行,冲着前方凶狠地吠叫。
郑青云笑着一拍它绷直的脊背,“去吧,看你的了。”
接收指令的大黑迅速蹿出去,灵活地穿行在丛林之中。
方竹拉着妹妹的手跟在郑青云身侧,有些怀疑:“这都过去一夜,还能找得着吗?”
“放心吧,大黑灵着呢,没有它找不到的东西。”郑青云拨开倾倒的树枝,扶着方竹让她们先过去,“这里不好走,当心着点儿。”
“嗯,你也小心。”
大黑在前面钻得飞快,三人不太能跟得上。好在它还知道停下来等等,倒也没跟丢。
大黑领着他们走的方向是往山下去,高大的树木越发稀疏,一路上又发现几处粪蛋子,有干的也有湿的。
大黑越来越亢奋,郑青云也取下肩上的弓,牢牢握在手中。
突然,走在前面的大黑停下脚步,盯着某处,弓起身子龇牙发出呜呜的低吼。
郑青云立马发现不对,转头冲方竹打手势:“嘘。”
姐妹俩齐齐点头,顺着大黑的视线看去,只见到一丛枯黄的丝茅草,但细看却能发现茅草叶子在微微摇晃。
此时无风,那必然是有东西躲在后头。两人一下子激动又紧张地屏住呼吸。
郑青云已经从背后的箭袋抽出一只木箭搭在弦上,拉弓射箭,一气呵成。
木箭破空而出,直直飞向草丛。
“吱!”
草丛胡乱晃动,一道灰影踉跄着逃窜出来,正是一只肥大的兔子,后腿上还扎着只长箭。
用不着使唤,大黑早飞奔过去一口衔住努力逃跑的兔子,甩着尾巴回来。
方桃高兴地简直要跳起来:“真的中了!姐夫也太厉害了吧,你怎么做到的?瞄得那样准?”
一边说还一边学着郑青云方才的样子,摆出拉弓射箭的姿势。
“多练就会了。”郑青云从大黑口中接过兔子,拔掉它腿上的木箭。
鲜血霎时流出,吃痛的灰兔子又使劲蹬起腿,发出吱吱的惨叫声。
“能教我吗?我也想学!”
郑青云笑笑:“你现在连弓都拉不动呢,打打弹弓还差不多。”
方桃撇撇嘴,不服气道:“你可别小瞧我,我力气大着呢。”
郑青云把手里的弓递给她,“那你试试。”
方桃在衣服上擦擦手,接过弓摸了摸,然后像模像样地站直身子,深吸一口气开拉。
“看我——的。”
方桃脸都憋红了,那弓弦也才弯了一点点。
方桃有些泄气。
方竹:“好了,把弓还给你姐夫,等会儿别把胳膊拉伤了。你一个女孩子学这些做什么?”
方桃不甘心:“女孩子怎么就不能学了?有手有脚的,又不差什么。”
“那也得等你拉得动弓再说。”
方桃垂下了头。
郑青云忙宽慰她:“没事儿,先玩弹弓练练准头也有用的,等我回家给你做个。”
“真的?姐夫真好!”方桃一听果然喜笑颜开。
方竹看着一口一个姐夫的方桃,颇有点哭笑不得。
两人都只当方桃孩子心性,没几天就失去热情,都没怎么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很快又把注意力集中到麻袋里的兔子上。
方竹:“看着还挺肥的,应该有三四斤吧?”
“估计四斤多,”郑青云掂了掂麻袋,很是满意,“肯定不止这一只,让大黑再找找,要是能寻到兔子窝最好。”
方竹这下对大黑和郑青云的能力深信不疑,没反对他的提议。
大黑又开始在丛林间搜寻,两大一小紧紧跟在它身后。
大黑不负所望,带着他们成功找到一处洞口。
洞口在一处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30-40(第5/14页)
丘上,藏在杂草后,很是隐蔽,不仔细看很难发现。
“你们在这儿守着,我带大黑瞧瞧还有没有其他洞口。”
话落,郑青云就跟大黑去周围查看,他们转了一圈,还真找到几个洞。
虽然不好判断是不是全是兔子洞,但郑青云还是都用石头堵上,只留出一个落有几缕兔毛的洞。
他绕回方竹那边,把麻袋里受伤的兔子捞出来,重新捆了捆扔到一旁,将空麻袋交给方竹。
“我等会儿去那边洞口点把火,看能不能把兔子熏出来,你把麻袋罩在这上面,有动静及时把口收紧就行。”
“我没抓过,万一跑了怎么办?”
“不怕,有我和大黑在,跑不了的。”
就是不能保证是活的。
方竹在郑青云坚定的眼神注视下,还是接过麻袋,按着郑青云说的方法把麻袋罩在洞口。
郑青云来到另一处洞口前,拿木棍把口子挖得更大些,又弄来一大堆干草和枯枝放在上面。
来时他就带上了打火石,废了好一会儿功夫才把草堆点燃。
大量的黑烟升腾而起,有些呛人,郑青云却还觉不够,不停地往里扔干草和树枝。
烟雾越来越大。
方桃看着空空荡荡的麻袋,快等不及,“里面真有兔子吗?咋还没出来?”
方桃话音刚落,方竹就感觉听到了密集的登登声,她神色一凝:“来了!”
果然,很快有东西慌不择路地一头撞进布袋,把袋子顶得到处都是鼓包。
方竹慌慌张张把袋子收紧,不想后头还有一只,她情急之下伸手想去捞,却连兔子毛都没摸着。
“哎呀,跑了!”
听见动静的大黑早追出去,撵着兔子一眨眼就跑没了影儿。
郑青云用土把火掩熄,大步过来,“怎么样,捉到几只?”
方竹只敢把麻袋打开一条缝,粗略地数数:“好像有一只大的,两只小的,可惜还跑了一只。”
“没事儿,大黑会捉住的。”
没一会儿,大黑果然带着只小兔子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