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老朱的心结,咱又落后了?(2 / 2)
话音未落,他猛然抽出腰间小刀,划破手掌,将鲜血洒向空中。这是老人教他的最后一招??以“容器之血”激发“破契反噬阵”。
霎时间,山谷回荡起奇异嗡鸣。远处七十二座曾埋藏“天机桩”的山峰同时震动,残留的地脉能量被唤醒,形成无形波澜。黑衣人纷纷惨叫倒地,面具脱落,露出脸上蠕动的金纹??原来他们早已私自注射“龙血丹”,试图自我神化,却不料体内寄生之力与外界阵法产生共振,反噬其身!
阿岩强忍眩晕,拖着重伤之躯爬回山顶,将采集的药材尽数投入火堆。火焰腾起,化作一道青烟直冲云霄。
三天后,大理府衙接到报案:数十具尸体浮现在洱海湖面,皆身穿黑袍,面部扭曲,皮肤下可见金色脉络如蛛网蔓延。经查验,正是“昭灵观”余党。而湖岸边岩石上,赫然出现一行新刻文字,非人力所能为:
**“妄自称神者,终将被神抛弃。”**
消息传开,举国哗然。
更有奇事接踵而至。某夜,岳麓书院藏书阁突现异光,次日发现所有涉及“君权神授”的典籍均自动焚毁,唯独一部《万民约法》完好无损,且每一页边缘都渗出淡淡药香。经考证,该书最初起草者中,有一位正是当年参与“龙血再造计划”的前钦天监副使,后来悔悟归隐,化名授学。
而在北方边境,戍边将士传言:每逢月圆之夜,?望台上会出现一道模糊身影,披着旧麻衣,提着药箱,默默巡视城墙。士兵们说,那人走过的地方,伤病便会减轻,思乡之痛也会平息。有人想靠近叩拜,身影便随风消散,只留下一句低语:
“你们守护的不是龙椅,是身后万家灯火。”
十年光阴流转,世间早已不同。
昔日“承运殿”遗址上,建起了第一所平民医学院,取名“鸿轩堂”。入学无需门第推荐,只需通过一场考试??题目永远只有两道:一是辨识十种常见毒草,二是回答“你为何学医”。
答案五花八门,但最常被选中的,是一句朴素的话:
“因为我见过亲人病痛时的眼泪,不想再有人经历那种无助。”
京城太医院也彻底改制,不再专供皇室,而是分设十二科,派驻各省,定期轮换。院长由全国医师公推产生,任期三年,不得连任。首任院长是一位女医,名叫沈兰,曾是阿桑的女儿??那个背上长出金纹的女孩。她长大后潜心钻研病理,尤其擅长破解各类精神控制药物,被誉为“破妄之手”。
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医学的本质,不是让人长生不死,而是让人活得清醒。当一个人能分辨真假、守住本心,哪怕寿命短暂,也是真正活着。”
与此同时,《庶民实用录》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备之书。不仅刊印百万册,还被译成蒙古、吐蕃、倭国、安南等多种文字,远播海外。日本遣明使回国时带走全套版本,其国中改革派奉为圭臬,称“此书虽出于草野,实乃千秋治世之基”。
就连曾经敌对的鞑靼部族,也在营地中央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用蒙汉双语镌刻着一句话:
**“最强的军队,不是骑兵十万,而是人心归一。”**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了这场变革。
在极北苦寒之地,一座废弃矿洞深处,仍有少数狂信徒秘密集会。他们供奉着一尊铜像??并非佛祖,也不是皇帝,而是那位曾在梦境中劝说老人登基的“另一个自己”。他们坚信,真正的“天命容器”尚未觉醒,只要收集足够的“愿力”,便可召唤“神格降临”。
他们不知道的是,那尊铜像内部,早已被人动了手脚。
二十年前,周玄清在逃亡途中,曾潜入铸像工坊,用“破契散”粉末混入铜液,又以心头血绘制微型符阵封印其中。每当信徒祈祷,能量反而会被逆向吸收,转化为警示信号,传入散布各地的“鸿泉”系统??那些由泉水涌出之地形成的天然监测网络。
于是,每当邪念滋生,鸿泉便会沸腾一日,水中浮现警告文字。
最近一次,出现在长安郊外的一眼古井中:
**“你们膜拜的,不过是恐惧的投影。真正的光明,来自敢于直视黑暗的眼睛。”**
岁月悠悠,春风又绿江南岸。
又一个清明将至,茅屋前再度聚集人群。这一次,不只是村民,还有千里迢迢赶来的学子、医生、农夫、工匠,甚至几位卸任官员,皆素服前来。
他们带来一盏盏白烛,摆成巨大的圆形祭坛。中央立着一块无字碑??这是老人遗愿:不立名,不纪功,唯留空白,供后来者自省。
夜幕降临,万烛齐燃。
忽然,北斗七星再次显现,不再是赤光妖异,而是柔和银辉洒落人间。星光照在无字碑上,竟缓缓浮现出无数细小的名字??每一个,都是曾因《人间医话》获救之人亲笔写下并投入“鸿泉”的签名。
名字层层叠叠,密如繁星,最终汇成一句话:
**“你未曾称王,却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
风起,烛火摇曳,歌声再起:
> “不坐龙椅的人,
> 才看得清龙椅上的灰尘。
> 不信神明的人,
> 才救得了被神明抛弃的灵魂。”
歌声传得很远,越过山岭,穿过江河,飘向紫禁城的重重宫阙。
那一夜,新帝独坐乾清宫,提笔写下一篇《罪己诏》,不为过错,只为铭记:
“朕居九重之上,食万民之奉,然每每思及西南一茅屋中那位布衣老者,便觉汗颜。彼无寸土之封,无一兵一卒之属,却以仁心撼动天下。朕始悟:江山社稷,不在庙堂巍峨,而在民间灯火;所谓正统,不在玉牒姓氏,而在百姓口中一声‘值得’。”
“愿后世子孙永志勿忘:大明之魂,不在朱姓血脉,而在万千黎庶心中那一抹不肯熄灭的微光。”
东方既白,春雷再响。
山外,桃李争芳,溪水潺潺。一只稚嫩的小手从篱笆缝隙伸进来,摘下一朵野花,插在茅屋门前的石缝中。
屋里,炉火依旧温热,仿佛等待下一个需要温暖的人推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