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帝王之道朱允熥的旨意(1 / 2)
时至今日,尽管“新学”已成燎原之势,为大明无数官员和儒生所追捧,但身为天子的朱允?,却始终未曾金口玉言,公开为其正名。
朱允?的意图,如春风拂柳,不着痕迹,然万木皆知其向。
看杨柳的摇摆,...
韩岳一夜未眠,天还未亮,便已穿戴整齐,静坐书房,手中紧握那封从司礼监取回的密信。烛火微弱,映得他面容憔悴,却目光如炬。他知道,今日入宫,将是一场生死博弈,若稍有不慎,不仅自己性命难保,甚至可能牵连整个朝堂。
辰时初刻,韩岳便已抵达皇宫,通报身份后,被引至御书房外等候。不多时,赵元清召见。韩岳步入书房,见赵元清面色阴沉,似已察觉他今日所言非同寻常。
“韩岳,你昨日所言,朕已思忖良久。”赵元清缓缓开口,语气低沉,“赵承乾与赵文清、李元庆往来密切,此事朕并非不信。但朕更关心的是??幕后之人,究竟是谁?”
韩岳拱手道:“陛下,臣昨日前往司礼监,查阅旧档,果然发现一封密信,署名乃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敬。”
赵元清闻言,眉头一皱:“陈敬?他怎会牵涉其中?”
韩岳取出密信,双手奉上:“陛下请看,信中提及‘赵文清已允诺,若陛下有变,可保太子登基’。此言若属实,恐怕陈敬与赵文清早已暗中勾结,甚至可能早已布下后手。”
赵元清接过密信,细细阅读,脸色愈发阴沉。良久,他缓缓合上信纸,沉声道:“韩岳,你可知,若此事属实,朕将如何处置?”
韩岳低头道:“臣不敢妄议陛下圣断,但此案若不查清,恐怕赵文忠兄弟将永无翻身之日,而大明也将陷入更深的动荡之中。”
赵元清沉默良久,终是缓缓起身,踱步至窗前,望向远方:“韩岳,朕信你。但你也须明白,此事牵涉太广,若贸然揭发,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动荡。朕给你一个任务??三日内,查出陈敬背后是否还有其他人,若有,朕将亲自处置。”
韩岳抱拳应命:“臣遵旨。”
离开御书房后,韩岳心中却并未轻松。他知道,赵元清虽已允准彻查,但真正危险的,不是陈敬,而是他背后之人。若陈敬只是棋子,真正的幕后主使究竟是谁?赵承乾?赵文清?还是另有其人?
回到府中,韩岳立刻召集亲信幕僚,将密信内容告知,并命人连夜查探陈敬的行踪与过往书信往来。幕僚们皆神色凝重,此案已牵涉宦官、权臣、边将、太子,若再牵扯出更深层的势力,恐怕整个朝堂都将动荡不安。
夜深人静,韩岳独坐书房,思索此案的种种疑点。他想起赵承乾那句“我所做一切,不过是想保全赵文忠,也保全大明”,又想起李元庆所言“我们并非谋逆,而是想保全赵文忠,也保全大明的军权不落入宦官之手”。两人皆言保全赵文忠,可赵文忠却至今未发一言,甚至未曾上书自辩。这是否意味着,赵文忠早已知晓一切,甚至……早已默许?
韩岳心中一震,若赵文忠早已知情,甚至默许赵文清与李元庆的行动,那他是否也参与其中?若赵文忠身为边将,竟与朝臣、宦官、太子暗中勾连,那此案便不再是单纯的权臣勾结,而是军权与朝权的博弈,甚至可能动摇大明的根本。
他沉思良久,终是起身,命人备马,准备前往诏狱,亲自审问李元庆。
翌日清晨,韩岳再次踏入诏狱。狱中阴冷潮湿,铁链叮当,令人不寒而栗。李元庆依旧被单独关押在密室之中,面容憔悴,却依旧神色沉稳。
韩岳步入牢房,李元庆缓缓抬头,露出一丝苦笑:“韩大人,你又来了。”
韩岳在他对面坐下,缓缓道:“李大人,我已查到一封密信,署名乃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敬。信中提及‘赵文清已允诺,若陛下有变,可保太子登基’。你可愿如实供述,此案背后,究竟牵涉何人?”
李元庆闻言,神色微变,沉默片刻,终是叹息道:“韩大人,你果然不愧是陛下信重之人。既然你已查到如此地步,我也不再隐瞒。此事,的确牵涉陈敬,但他并非主谋。”
韩岳目光一凝:“主谋是谁?”
李元庆低声道:“韩大人,你可知,赵文忠虽为边将,却一直心系朝堂。他深知陛下对宦官日益宠信,甚至将许多军政大权交予他们。他担心,若陛下继续重用宦官,将来恐生大乱。而他身为边将,若不早作准备,恐怕迟早会被宦官构陷,甚至被陛下猜忌而遭诛杀。”
韩岳微微皱眉:“所以,你们便合谋,暗中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