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80-90(第1/17页)
第81章 小王子 一 小王子?这名字怎么还挺萌……
赵小照从马车上探出头, 只觉得阳光明媚,虽然没有鸟语和花香,但只要心情好、看黄土山都觉得别致。
没有爸妈管着的日子, 真是别提有多开心了。
“那个……”他对汪直说,“我听先生讲什么土木堡……王振……咱们这次出来, 你不会被他们骂吧。”
汪直耸了耸肩:“骂几声也没什么,反正被骂习惯了。”
大不了诛九族么。
反正他也没有九族可诛的。
想当年, 他和王越搭档, 打的鞑靼屁股尿流,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后来,他俩都被贬了。
不过, 弘治元年, 这鞑靼小王子突然就说不打了, 要双方贸易。
陛下一听, 那也行,就同意了。
好不容易消停了这小十年,可自从弘治八年开始, 鞑靼又闹腾起来, 边境摩擦不断。
在南京的时候,汪直就想。
“陛下还是太仁慈了。”
要是先帝,那一定再来一次成化犁廷。
前些日子, 王越病逝于军中,毕竟也是快八十的老人了。
陛下下诏优抚,并让新科进士王守仁,扶棺将其送回家乡安葬。
这不,王守仁就在后头马车上呢。
不过他这身份,自己不能独占一辆马车, 所以车厢里还有另外一人。
王守仁安慰说:“唐兄,你的冤情我也明白。”
唐寅:你明白个屁。
我堂堂一个南直隶的解元,落到这个地步,真不如上吊死了算了。
“唐兄,此事还有转圜的余地啊。”
“还能有什么余地。”
他被革去官身,不光解元没了,终生也不能再考科举。
人这辈子,不就是“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现在卖也卖不了了,这辈子不就废了。
还不如死了。
可是,皇帝竟然不让他好死,让他去那边陲之地。
宫里派人来问他。
“现今给你两个选择,一是大同,二是去南昌宁王府谋个差事。”
这还用选,唐寅立刻说:“南昌,我去南昌!”
“行。”宫人点头,对左右人说,“给他收拾收拾,送他去大同吧。”
唐寅:???
是,此番二甲传胪王守仁也要北上,可人家是带着官职去干正经事。
他呢,去喂马么?!
唐寅翻了个身,屁股对着王守仁,不想理他。
他俩都还不知道,咱们太子殿下就在他们前面不远处的马车上。
只知道京军边营三年互换,此番汪督公带着大军北上,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意图。
至于王越去世后,谁来接替这三边总制?
大家也都是一头雾水。
三边总制是明代四大定设总督之一,另外三个是蓟辽总督、宣大总督、两广总督。
三边总督是负责延绥、宁夏、甘肃三地的军政事务的高级官员,可谓是位高权重。
高到什么程度呢?
他可以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九大总兵。
想想你就知道其中分量了吧。
元朝虽然早就没了,可北元还在,一直在不远处溜达呢。
汪直展开舆图,指着北方。
“自从我大明攻占了大都,明兴代元、元运已终,那些迁往漠北的元顺帝残余势力便是北元。”
北元又分裂出了几个游牧集团,比如鞑靼、瓦剌、兀良哈,一直互相征伐分化。
其中,“鞑靼”是成吉思汗嫡系后代及其治下中央蒙古。
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阿速等部。
察哈尔部首领一般就是蒙古大汗。但由于明朝一直打压,所以两者的关系不好。
相反,大明和土默特部的关系倒是不错。
毕竟,大明也想利用土默特部来打压察哈尔部。
“如今鞑靼的首领,我们称之为小王子。”
小王子?这名字怎么还挺萌萌哒的。
赵小照奇怪:“他没有名字么?就叫小王子?”
好不要脸,给自己起这个名字。
你是小王子,那我是什么?
*
巧了,和朱佑一样。
鞑靼小王子达延汗,统一了东部蒙古各部,重振了衰微已久的汗权,也是号称“中兴之主”的。
他和朱见深也有相似之处。
他的妻子满都海,比他大二十五岁,两人还生了八个娃,据说还是四对双胞胎。
所以,年龄、身份那都不是问题。
早在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
蒙古大汗满都鲁逝世,其夫人满都海摄政。
每一任蒙古大汗必须要有黄金家族的血统,就是指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人的后代。
当时,年仅七岁的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是黄金家族唯一的子嗣了。
三十二岁的满都海,就辅佐他登上汗位,尊号达延汗,同时也按照传统嫁他为妻。
这一晃,二十年过去了。
达延汗看着面前高耸的城墙,那是大明的重镇大同。
当年七岁的少年,如今已经早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首领。
弘治元年,要求和明朝互市,那是为了积蓄力量。
如今,他羽翼丰满,决不可能再屈居人下。
朱厚照、达延汗,这对本来在十八年后才见面的宿命之敌,就即将大眼瞪小眼了。
达延汗:什么意思?
派个毛还没长全的小孩子就来了?!
*
朱厚炜扯着张宛的袖口:“哥哥呢?”
“你哥哥出去上学了,找你姐姐玩去。”
张宛和赵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你别说,九年了,这小祖宗终于不在他们身边了。他们不知道盼着这一天多久了。
简直想放炮把他给送出门。
赵鸣啧啧:“他自从生出来,就没离过我们。”
至少得有一个人陪着他。
“你还别说,还怪想的。”
他们一开始没想让小照跟着汪直去,汪直去倒是早就定好的。
毕竟王越去世,西北不能没有个靠谱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80-90(第2/17页)
而春闱舞弊之事一出,且闹到最后这窝里斗,朝中官员也都没脸,因此一时之间倒不好太和皇帝作对。
——皇帝让汪直去北边儿就去呗,总好过在京城盯着我们。
且此番舞弊之案,牵扯的多是南直隶的官员。
他们想来对北方边境的事不大上心,当然决不是全部。
可总有一些人别看官做的不小了、大局观还是不够。
那段时间,反正赵鸣也称病不出,天天和汪直唠叨鞑靼那些破事。
“那鞑靼小王子,叫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因为貌似是最后一个黄金家族的子孙,所以被立为大汗。不过据我所知,他这血统,大概也有问题。”
这可不是他胡说八道。
现代,有人对达延汗后代的基因进行了测试。
发现基因标记和成吉思汗不同。
黄金家族不金了,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啊。
这可都是科学,不是八卦。
“达延汗主政后,一改历任大汗受权臣控制的局面,废了太师、丞相、知院这些职务,重新恢复济农制。”
汪直当年在北境和鞑靼真刀真枪斗过。
整个大明,论起对他们的了解,他敢称第二,就只有王越敢说第一了。
像兵部尚书马文升,别看履历好看,但这厮长于政务短于兵事。
真让他带兵打仗、也是一窍不通。
“陛下,这些您都是从何处得知的?”
大明当然有情报机构,东厂就是干这个的。
但在古代,条件
有限,像北元这样的游牧民族,东一榔头西一棒的,你连他王庭在哪儿都不一定能摸的着,对他们的国情政务也都是两眼一抓瞎。
不说别的,就这小王子的名字,整个大明都不知道,但陛下却知道。
汪直冷汗都下来了。
若是陛下和别人讲这些,他们一定以为是东厂搜集来的消息。
可他就是东厂了,他怎么对这些一无所知。
难道,陛下还有别的人能够在千里之外打探情报?
陛下真是深不可测啊!
“咱们的人练了三年,也该拉出去见见场面了。”
赵鸣正色说:“这小王子文治武功、都还有几分,在北元还真是个人物。”
达延汗统一了北元,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的各个部落。
如果没有他,北元说不定就会在无休止的一轮轮混战中彻底沉沦,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
当然,北境从来不缺少敌人。
没有鞑靼,也会有别人。
但总归少一个是一个呗。
赵鸣摩拳擦掌:“我也想去啊。”
汪直立刻跪下来:“陛下,您千金之躯……”
还是算了吧。
“不至于,不可能。”
赵鸣心想,我不是朱祁镇,你也不是王振。
再说了,我现在手里有枪啊。
管他瓦剌还是鞑靼,也先还是达延汗,只要是血肉之躯,统统一排扫过去。
什么是降维打击?这就是降维打击。
“陛下,这真的不行。”
张宛也正巧进来了,直接开口:“你不能去,我去可以啊。”
汪直:???
“反正在明朝,皇后的命也不值钱。”张宛笑吟吟说,“你封我一个什么大将军,我替夫出征如何?”
也别说明朝的女子不能从军。
你看秦良玉,照样也能封侯入传。
“那不行。”赵鸣断然拒绝,“你走了,那些折子谁批啊。”
好不容易他现在逍遥了。
群臣都已经接受了他“体弱多病”的人设,他能专心在西苑干他该干的。
别的事儿么,李东阳能干的就让他干了。
不能干的、不想让他干的,就由张宛出面。
反正张宛不能走。
这夫妻俩一番拉锯,赵小照蹦蹦跳跳起来了。
“妈妈,爸爸,暑假咱们出去玩么?”
张宛和赵鸣顿时不吵了,目光都看向自己儿子。
要不——
“你去吧。”
第82章 小王子 二 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
唐伯虎决定了, 他要绝食而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绝食一日。
绝食一日半。
王守仁拿了两个烤红薯进来,当着他的面掰开一个。
说实话, 这番薯吃多了也就那个意思,但现烤的闻起来、那叫一个香啊。
唐伯虎一开始还闭着眼睛捂着耳朵, 后来实在是忍不住了。
“你就不能出去吃么?”
“凭什么我出去。”
唐伯虎毕竟饿了有快两天了,头晕眼花, 你让他出去、他都爬不起来。
想他生于富贵温柔乡, 天赋异禀、天纵奇才。
自然也有很多人看他不顺眼,觉得他这人太招摇了,不是啥正经人。
文徵明就说过他, 他当时还直接反驳——我就是这么个人, 看不惯你就别跟我当朋友啊。
登高必跌重, 大概说的就是他吧。
唐伯虎突然从床上跳起来, 一把抓过王守仁手边的红薯大口咬了起来。
王守仁赶紧一把夺过,把旁边的白粥给了他。
这时候可不能吃红薯,容易噎死, 还是喝点粥比较稳当。
喝了粥又吃了一大块烤红薯, 唐伯虎觉得头也不晕了,眼也不花了。
当然,命还是不好。
他忍不住阴阳怪气:“你不是二甲传胪吗?你爹也是当朝大员, 怎么你没留在京城?”
“拜您所赐。”王守仁说,“我们这一科,没选庶吉士啊。”
进士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一甲自不必说,二甲之中也会挑前头的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中短期当职。
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因此, 庶吉士号称储相,政治前途那是相当优越,决不是那些三甲的吊车尾所能望其项背的。
可今年因为这些个破事,礼部自顾不暇,连庶吉士都没顾上选。
唉,白白让他这二甲头名吃了大亏。
不过,王守仁心态还挺好。
毕竟全靠同行衬托。在唐寅这“大冤种”面前,再不平也平了。
“四处游历、增长见闻,也是件好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80-90(第3/17页)
王守仁说,“而且,我本来就一直仰慕王越大人,能替他办完这最后一件事,也是我的荣幸。”
尘埃落定之后,有一日陛下见了他。
问他,是愿意留在京城呢、还是想在外面历练?
面圣之前,他爹叮嘱过他:“陛下是个直肠子,他问你什么、你就答什么,千万不要拐弯抹角……”
他担心皇帝听不懂。
之前有个谁上了个奏疏,洋洋洒洒数千字。
陛下看着烦,就让人把他喊过来,让太监在旁边读。
读了大几百字都没读到重点,皇帝大怒,让人打了他一顿板子。
——“你这屁话啰嗦到底讲了些什么?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我一天要看多少文书,各个都像你这么干,我还干不干别的了?”
李东阳是文坛大家,自然要上来劝和。
赵鸣指着那废话连篇的家伙的鼻子:“言少事多,简洁就是力量知不知道!”
陛下极少把人拖出去打板子,这还是头一次。
你说问了这个挨打,怎么想怎么……
有了亲爹的提醒,此时王守仁也是个愣头青,便直言说想出去历练一番。
皇帝又问:“那你是想南下云贵,还是北上边陲?”
这话一问出来,王守仁也愣住了。
——就算外放,倒也没至于外那么远吧……
华昶林廷玉外放,那也是在南直隶山东啊。
尤其是云贵那不毛之地,即使他还年轻,也是很容易客死异乡的。
他想了想,说想要北上,于是陛下就下了这个旨意,
唐伯虎一听,更是气炸了。
——凭什么?你说想去哪儿,皇帝就让你去哪儿!
——我说想去哪儿,陛下就反其道而行?
——他怎么不让我去南昌呢?
唐伯虎:……吃饱喝足了,但又想死了……
王守仁说:“唐兄,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
唐伯虎嘴硬:“我没错。”
要真说他错,错就错在识人不明、错在运气太差。
“我看你呀,真是狗掀门帘子。”
“什么意思?”
“全凭一张嘴。”
*
此行,他们先去宣府。
宣府是距离京城最近的军事重镇,为九边重镇之首,号称“京师锁钥”。
它距离京城究竟有多近呢?
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就在它的管辖范围内。
从天安门出发,直线距离也就71公里。
当然,土木堡也在宣府。
不过,除了汪直,没人知道咱们太子也来到了这你。
“那个……”赵小照歪着头问,“我现在叫什么?”
“威武大将军朱寿。”
“还行吧。”他点头,“听起来还凑合。”
其实成化之前,大明京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
时不时的还能南征北战、出去支援一下。
后面为啥子就不行了。
除了王朝越往后越不可避免的那些问题外。
在京城的京军,你别以为清闲。他们用不着打仗,却有不少别的活儿。
比如说水利工程,是他们干。
造皇陵,自然要士兵充当劳力。
都不说皇陵了,这都算是正儿八经的事了。
就朱佑给他岳父造
个陵墓,就直接征用了8000京营士兵。
后来,给他丈母娘金夫人修屋子,又用了六千人。
“怎么回事?这还是我大明的精锐么,这不成了工程队了么!”
这还多亏他只有一个老婆,不然的话……
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皇帝可以随意抽调士兵。
那什么勋贵、皇亲、文官、太监,但凡是有权的莫不如此。
别说京营了,就连精锐的团营也不难幸免。
什么运灰、运砖、运土之类的,全都摊派到他们头上。
明武宗朱厚照虽然算不上昏君,也有胆量上阵杀敌。
可是在支使军营帮他干苦力这件事上,也是毫不手软。
“打仗么?”
“不会。”
“砌墙呢?”
“专业。”
宣府的城墙它又高又长,赵小照嘴里叼了一根草,拿着望远镜看着远方。
迎面就撞进了一个人怀里。
他抬头一看,这不是唐伯虎吗?
他和唐伯虎见过两回了。第1回 是在酒肆里,第二回就是在大殿上对质。
不过唐伯虎当时就没有认出他来,毕竟他们离得太远,现在肯定也认不出。
“哪里来的小毛孩,走路也不看着点。”
唐伯虎这些日子就像个炸药桶,不管什么事都能把它给点着了。
这种行为统称为找死。
赵小照也不乐意了。
“凭什么说是我撞了你,我还说是你不长眼睛呢。”
好在王守仁立刻隔开了他们俩,旁边有人给唐伯虎拉开了。
王守仁对小照说:“小朋友,你别跟这个哥哥生气,他就是脾气差。”
“脾气差我就该让着他么。”
赵小照翻了个白眼,“谁还没点儿脾气啊,真是。”
王守仁笑眯眯岔开话题:“你是住在这城里的?”
“我看你眼神也不好,我是和你们一起来的。”
“哦?”
这一点王守仁倒是没想到。
毕竟此行队伍浩浩荡荡、头不顾尾的。
他是知道有几个小孩子,好像和东厂是一起的。
这小子、还不会是个太监吧。
赵小照如今已经快十岁了,个头不矮,且在持续长高中。
不过这个年龄,看不出到底是不是处理过的。
城楼这边,是一排排的士兵排着队领赏。
“自己带着罐子啊,一个一个来。”
一声又一声的惊叹此起彼伏。
王守仁侧过头看,只看见罐中都是白花花的东西。
银子?不可能吧。
这么多银子呢?!
古代主流的货币一直是铜钱,没几个人在街上拿着银子买东西的。
王守仁疑惑:“发的什么?”
赵小照接话:“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80-90(第4/17页)
糖。”
……
临行之前,张宛对汪直说:“太子给大家备了些东西,算是小小心意。”
“多谢陛下娘娘和太子殿**恤。”
汪直一开始只以为是银子粮草美酒之类的。
自古犒赏三军、不过是这些。
其实之前也早有准备,陛下已经命户部发粮草彩缎,工部发御酒五百坛,一同送往边关。
不过,看皇后的表情,显然不同寻常。
如此一来,汪直也有些好奇了。
次日,看到这几十辆整装待发的马车,他忍不住掀起来——这是……
不可能吧?!
这全部都是!
赵小照把清单塞给汪直:“交给你了。”
说着从兜里摸出一个布袋子,里头倒出半手大大小小的碎冰糖来。
没错,这车上都是白糖和冰糖。
古代,糖不多见。
饴糖还好,就是麦芽糖,是粮食熬出来的。
蔗糖就难得了,是绝对的奢侈品,反而是蜂蜜容易得些。
要知道此时在世面上,白糖的价格是米价的五倍,冰糖价格还是白糖的两倍。
在北境,就算是有钱、你也未必买的到。
千里送鹅毛,还礼轻情意重呢。
虽然这只有百里,但毕竟礼物贵重。
“挤什么挤,有没有规矩!”
普通士兵每人一斤白糖、一斤冰糖发下去。
宣府总兵官拿了一颗冰糖,对着窗外的太阳照了照。
“这是……南边进贡的?”
汪直撇了他一眼,意思就是“不该你问的就别问”。
明明他也不知道,但他既是天子近臣,不好如此表露。
这些总兵官,各个也是人精。
在他们眼中,自己最好对天子的一切了如指掌。
宣府总兵舔了一口、两眼放光。
“真甜!”
“还有一些都入库了。”汪直说,“陛下让我提醒你,这白糖不仅能吃,还能治烧伤 ,止血。”
宣府总兵不可置信看着他。
“烧伤就烧伤、流血就流血,怎么、还得用这白糖来治?他身上的肉是金子做的不成?!”
第83章 小王子 三 太子才九岁,这就忍不住就……
咱们大明的军队, 火器大炮都有。
就算不打北元,日常也是要操练的,烧伤也不奇怪。
也别说他不体恤将士。
你自己问问他们——这白糖冰糖, 他们自己要吃了、还是要用了。
宣府总兵心中五味杂陈,喜中透着忧虑。
“我看, 便是京城六部,也没我现在这里富足……”
断头饭听多了, 断头酒看多了, 这别是断头糖吧?
“汪督公,您就直说吧。”他摸了摸自己的脖子,“陛下要我们做什么?”
这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也绝对没有白吃的糖。
“这些东西, 不走公账。”汪直说, “是太子殿下的心意。”
纵然心中多少有几分数, 但这句话差点儿没给他吓的厥过去。
太……太子?
不是,太子要干什么?!
自古以来,父子反目、兄弟阋墙那都不是稀罕事儿。
越有钱的家族, 越是如此。
皇家, 那都更不必说了,简直家常便饭。
皇帝和储君,天生就是死对头。
皇帝一日不死, 你永远都是储君啊!
就老朱家,也不是什么相亲相爱一家人。
“不是……”
太子不是才九岁么,他这就忍不住啦?!
是不是有点儿太早了点儿……
太子结交官员,这可是大忌!
更别说结交武将了……
更更别说结交在外领兵的武将了……
更更更别说结交宣府领兵的武将了……
宣府到京城,真要是牟足了劲儿,那不就是朝发夕至、夕发朝至的事儿么。
“瞎想什么呢。”汪直说, “这自然也是陛下和皇后的意思。”
宣府总兵心想:这么相亲相爱一家人呢?我怎么不太信。
若说以前,陛下和皇后只有太子一根独苗儿,自然要宝贝些。
可如今不是已经有了二皇子么。
他还要再说什么,便有人来报。
听了之后,他面无表情问:“多少人?”
“这,尚且未知。”
“弄清楚了再来报,一个个吃干饭的。”
总兵一脸见惯世面的样子,不就是鞑靼来犯么,多大个事儿。
自从弘治八年之后,哪年鞑靼不来犯个七八回。
一开始还挑个季节,现在连时候也不挑了。
汪直便说:“总兵大人忙您的,我还有要务,得立刻去阳和一趟。”
“现在就去?”
宣府总兵急了,“这鞑靼正在外头晃悠,不知道是小王子还是别的部落,你要不且等一等,等他们走了再说。”
要说大明,别看锦衣卫东厂西厂搞的如火如荼,对内情报工作可圈可点。
可对外情报,就是两眼一抹黑了。
尤其是成化到正德,连他们死对头北元的大汗叫什么都不知道,只能用“小王子”这样的代称。
所以,汪直在听到皇帝直接叫出小王子的名字时,才会那样的震惊。
——看来陛下早有准备,
这绝不是一日之功。
汪直说:“我有军令在身,近期大人您还是要勤加操练、万不可懈怠。”
宣府总兵顿了顿:“什么意思?”
“我什么意思,大人不知道?”
“明白。”
汪直是什么人,当年汪直和王越在北境是什么作风,他门儿清。
三年前,陛下力排众议,让京营边军互换。
除了是对京营这一日不如一日的狗屁水平的鄙视,别的意思、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只是他以为不管是陛下还是兵部还是五军都督府,纵然是信心满满,也至少三五年头。
竟这么快吗?
“总兵大人。”汪直说,“你更进一步的机会,这就就要来了。”
*
“什么?!”
唐寅一听炸了,“阳和?我为什么要去阳和,那可是前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80-90(第5/17页)
前线中的前线。
和阳和比起来,宣府大同、这都能叫一声温柔富贵乡了。
和他说话,且用不着汪直。
一个小太监板着脸说:“陛下让你去哪儿、你就去哪儿,废的什么话。”
“我才不信呢,皇帝就盯着我一个人。”唐寅梗着脖子,“拿旨意来我才去,不拿旨意我不走。”
小太监不耐烦地踹了他一脚。
“你当我支不动你,是不是?”
一旁的赵小照,一边擦着火铳,一边用一种欠欠儿的口气说:“皇帝说了,你诗写的好……”
“我的诗当然好,万里挑一。”
茶陵诗派李东阳:……你可闭上嘴、别说话了……
“所以啊,正好去写边塞诗。”
唐伯虎差点儿噎死。
“我就不能写别的诗么?”
“物以稀为贵。”
别的诗文,那就未必轮得到你去写了。
张宛和赵鸣讨论着唐伯虎这家伙应该怎么办?
把他弄回去吧,有些浪费。
把他留在宫里吧,这种人看着心烦。
所以,最好把他拉出去晃悠一圈。
生活越痛苦,诗歌越深刻。
王守仁说:“唐兄,这是陛下看重您的才学呀,这可是你的福气。”
这福气给你,你要不要?!
你还别说,这福气给他,他一定要。
想他十五岁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
纵观塞外,那时就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所以说,陛下的安排也真是绝妙。
赵小照上下打量唐寅。
“你先祖是前凉陵江将军、晋昌郡太守唐辉,所以你常在书画上题晋昌唐寅落款。”
唐寅一愣:“你见过我的画?”
“你的画?没兴趣。”
唐寅:……
小照摇头晃脑说:“隋唐时,你先祖唐俭随李渊起兵,受封莒国公。”
在古代、平民百姓也活不了几代。
为啥富不过三代,因为穷人他都活不到三代。
而当下的人,祖上那都是达官显贵、阔过的,都是贵族之后。
“怎么,就算我大明重文轻武、以文制武,你这苏州的大才子、被革的解元,也没必要这么看不起咱们边关将士吧。”
唐寅低声说:“我不是这意思……”
他敢看不起谁啊……他现在谁不都不敢看不起。
“这些、你怎么知道的?”
“陛下知道,我自然就知道了。”
赵小照一双眸子亮亮的:“刚才还没说完呢,到了咱们大明,你祖上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
大明的京师官员,死于……也不必细说了吧。
“皇帝让你北上,一是觉得你若是回了苏州,以你这性子、必然一蹶不振、酒醉一生。纵然诗书画上精进,自己也不痛快。”
这话说的,唐寅都要哭了。
真是字字句句、都说到他的心坎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