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20-130(第1/43页)
第121章
太皇太后不在院中, 在湖边散步。
老人家这两年冬日里住在温泉边上人都精神了许多。
宝音跟着皇帝去行礼。
皇帝走上前笑着搀扶住老人家。
“多日不见,皇祖母看着像是富态许多。”
太皇太后笑呵呵道:“这庄子里的厨子变着花样做菜,别说比宫里花样多了。”
她又看向宝音, “贵妃也是有心了,安排人每餐做温补汤,就连苏茉儿也说哀家丰腴了许多, ”
实际上太皇太后并未胖多少,不过脸色红润是真的,关键还是有孙女陪, 每日能打打麻将看看风景, 偶尔还能骑着马溜达一圈,比在宫里舒服多了。
吃得好住得好, 还没有烦心事, 可不是越看越年轻?
皇帝也赞赏地看了宝音一眼。
“孙儿身为男人到底没有贵妃体贴, 还是贵妃更知道如何孝顺您。”
宝音抿嘴一笑没有说话。
[话说得好听, 也没见你给什么实惠奖励。]
她跟着两人身后走了一段, 太皇太后突然停下来向湖心小亭走去。
走到一半太皇太后停下来笑着问他俩,“看你俩吞吞吐吐可是有什么事?”
皇帝摸了摸鼻子未说话。
[男人有什么用, 遇事还得靠我。]
宝音转到太皇太后另一边, 一副温柔体贴模样。
“皇祖母您不在京城可能不知道, 最近京城出了不少事, 正阳门那片失火烧了, 百官竟然无一人救火,还是咱们皇上亲自上城楼指挥人灭火。”
太皇太后佯装惊讶,“竟然有这事?这些官员做得过分了。”
“可不是,皇上他气得一宿没睡,然后认为百官之所以对这场大火视而不见, 就是职责分工不清晰,相互推诿,所以想要改制,这次也是想请您主持大局。”
太皇太后这回是真惊到了。
“让我?”
她摆摆手,“饶了我这个老骨头吧,这事皇帝自己去跟人商量去。”
从执意要削藩她就知道这个孙子已经已经成为真正的帝王。
所以她不断让步,让到如今一个躲在深宫不问世事的老太太。
她知道皇帝不喜欢后宫插手前朝政治,只是没想到在叶赫那拉氏这里破了戒,哪怕是宸妃和董鄂氏,先帝和福临也没让她二人插手朝政。
宝音抱住她的手臂撒娇道:“皇祖母,这次会议不仅有议政大臣还有各部官员,您作为唯一能代表我们女人为我们女人争取权力的人可不能轻言放弃。”
“朝廷都是一群男人,他们只会维护男人的权力,您难道忍心看着我们女人的地位一日一日压低,最后满蒙女人也得跟汉人女子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吗?”
“你放肆!”
太皇太后还未开口,皇帝先一步佯怒训斥。
“女人就应该以夫为天,贵妃你为何有那大逆不道想法?甚至蛊惑起皇祖母?”
太皇太后将皇帝这声训斥看在眼里,心里叹息一声。
孙子竟然也学会在她面前做戏了。
宝音一副不依不饶模样。
“我满族大女人可不吃汉人那一套,皇祖母你看皇上,他都拿汉人驯化女人的那套来驯化我,未来满族男人定然也拿这一套驯化妻女。”
“说不定还得寸进尺让我满人女孩裹小脚……”
这话说到太皇太后心坎里,因为先帝时期就有满人这样做过,风气还很盛,还是太皇太后一道懿旨禁了这股风气。
“我岁数大了,没精力管朝廷的事。”
宝音一脸失望。
太皇太后话语一转,笑呵呵道,“我倒是可以给皇帝推荐个人选,不如让贵妃替代我走一趟。”
皇帝心里知道皇祖母看穿了他的来意,没错他本意是不准备让皇祖母参与,而是想让皇祖母将贵妃推上去。
这样贵妃代替的是皇祖母,无论议政还是大臣都无话可说。
他郑重行了一礼,“孙儿多谢皇祖母成全。”
宝音惊讶地跟着皇帝一块行礼。
太皇太后见宝音一脸不知情模样,不由出神,就是不知她此时的纵容到底是对是错。
***
今日本不是大朝日,外城的钟楼响了七声后,在京城的议政大臣和各部各衙门官员均一脸严肃陆陆续续进入保和殿。
保和殿已经改了布局,除了最上间的龙椅,左右下手各有一把椅子。
殿内按照殿试规格摆放了桌椅,当然桌椅是连在一起,桌一角贴了姓名。
光是看桌上贴的姓名就知道这是将八旗议政大臣和内阁大学生还有六部官员都一网打尽。
除去这些位置,两旁安置了不少椅子,椅背上写着旁听席字样。
定的开会时间一到,太监就还是放人,陆陆续续有官员进殿,有看到自己名字贴在桌上的愣了一下,走过去坐下。
也有巡视一圈发现自己桌上无名灰溜溜到旁边的旁听席找个位置坐下。
殿内很快坐满了,没抢到位置的只好站在门边上主打一个参与就好。
大概是皇帝还未上场,殿内议论声音不断。
“皇上突然下旨说开会,还让我们提前处理手里的政务,也不知究竟是为何事?”
“难道是因为船厂贪腐案?”
“一个小小案子没必要这般兴师动众吧?您悄悄,京城的老王爷老郡王都来了!”
听众席的人议论纷纷,坐在中间的大臣们却像是火烧蚂蚁一样坐立难安。
往常上朝他们多是站着,何时有过座椅这种待遇?
椅子也就罢了,还安排了桌子,待遇越好,说明皇上谋划越大。
“皇上驾到!”
御前太监一声唱响,穿着常服的皇帝领着太子和贵妃在众目睽睽下步入殿内。
本来要行礼的官员们都愣住,带太子来听政他们立刻,怎么后妃也带来了,难道这次不是议政而是商量后宫之事?
想也知道不可能。
在场都没有谁是傻子,拉开椅子跪地行礼。
“奴才叩见皇上,叩见太子殿下。”
至于这位后妃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她身份,干脆就省略了。
皇帝坐下,太子也在他左手上坐下。
宝音坐在他右手边,这个位置离旁听席很近,也就两步距离,坐在旁听席离她最近的正是恭亲王常宁。
常宁冲她挤眉弄眼,可惜宝音并不搭理他。
皇帝没等人开口询问,便主动道明了宝音坐在这里的原因。
“这场会议事关我大清未来,朕请了太皇太后,不过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便命贵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20-130(第2/43页)
妃替她旁听。”
一听来的是贵妃,不少人惊讶看向佟国维。
要知道无论来的是哪位贵妃,都是越过了宫里的皇贵妃,这是不给佟家面子。
以前就听说皇贵妃不受太皇太后待见,现在一看果然如此。
再想想皇上已经下旨禁止三代以内亲戚成亲,往后佟家只有一位注定不能生的贵妃在宫里,哪怕贵妃没了,佟家也不可能有女儿进宫,佟家的富贵之路可以说是中断了,也亏得这位大人能坐得住。
本来想弹劾的人一听贵妃代替的是太皇太后,又缩了回去。
太皇太后还在世,皇上又是极为孝顺的,真要弹劾不是自找没趣?
皇帝目视大殿内所有人,殿内变得极为安静,连椅子挪动声音都没了。
“在座都是大清的股肱之臣,都是栋梁之材,这次喊你们过来是商议大清的未来,辩一辩如今的制度。”
“我大清入关四十载,经历了多个苦难,这些都闯下来了,现在天下平稳了,却贪污腐败丛生,官员职责不清彼此推脱,这哪里像是一个新生的王朝?依朕看更像是一个走入末路昏庸腐败的朝廷。”
皇帝情绪激昂,一字一句像是打在众人心头上。
他拍打着龙椅扶手,站起来指着殿外。
“正阳门的大火,距离皇宫那么近,竟然没有一人去救火,朕心寒呐,没有一个官员顾虑朕的死活,朕只能亲自上场救火。”
某些人心里一咯噔,皇上这是来算旧账了。
就是不知道这次是谁倒霉?
“六部、宗人府、大理寺、太常寺、翰林院……”
“这么多衙门哪个不比朕离得近?哪个不在正阳门边上?”
“然而消息传入宫,朕亲自去正阳门城墙上指挥救火,这么长时间,朕一位臣子都没看见,一位都没有!”
“人呢?白日里为何一人都没有?”
“还不是火没烧到自己,事不关己!”
一众大臣推开椅子再次跪地。
“臣/奴才的罪过,请皇上恕罪!”
皇帝没有理会跪地的众人。
他走下台阶,来回踱步。
“这不怪你们,救火本就不是你们的职责。”
众人大喜,又是一拜。
“皇上英明。”
“归根结底是职责未分清的缘故,正阳街归宛平县衙管、归大兴县衙管,归东城司管,归西城司管,也归顺天府管。”
“这么多个衙门管,出了事自然是相互推脱!”
“朕听过民间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担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各衙门都是一个心态,都依赖别人,想要别人出力,结果就是没人去救这火。”
被点名的衙门官员吓得趴在地上发抖。
只张吉午觉得委屈,因为跟那几个衙门比,他离得最远,顺天府在北城门呐!
“朕思来想去,这些日子朕终于想明白了。”
“是制度出了问题。”
“我大清入关,最初以稳为主,所以沿用了大明一切旧制。”
“所以前朝官员贪,本朝也贪,前朝官员敢哄骗皇帝,本朝也敢!”
他冷眼看着大气不敢出的官员们,冷声道:“如今我天下已经平稳,这制度也该变一变了。”
“今日叫尔等进宫就是商议这天下大势,是商议如何让天下变得更好,而不是耳目闭塞拆东墙补西墙。”
“都坐下吧,朕今日也不是来找尔等麻烦。”
“让众位进宫也是想要集合众卿家之力解决大清遇见的难题。”
不少官员哆哆嗦嗦起身坐下。
明珠扫了一眼坐在上首的贵妃,脸上满是凝重。
这位贵妃可是早就脱离了他的掌控,如今竟然有本事坐在了朝堂上。
上一个有殊荣的可是太子!
“如今朝廷的难题有三,一是贪污腐败问题,二是税收问题,三是律法不全。”
“有人曾经说过,只要家中发现一只白蚁,屋子里定然有白蚁窝,那梁柱定然也被蛀坏。”
“同样道理,发现一人贪腐,当地必然已经形成惯例,因为一个贪腐瞒不了,只有全省贪腐,才能齐心瞒下来。”
他冷笑一声,“朕说得可对?”
无人敢吱声,在场官员谁没收过贿赂?
特别是满人官员,前些年以为自己要被汉人赶回老家了,那是放开了贪。
这不是一人行为,是所有人都这么做。
“谁能跟朕说说,有什么办法能够制止日渐猖獗的贪污?”
“没人能达上来可对?”
“那么朕提一个,立法!”
立法这事有前例,管理混乱的蒙古就是用的这一招。
“这次正好可以参考船厂贪污受贿案,往后不如就依照此律成定律。”
贪多少要赔多少,说不定子嗣后代都得继续偿还这笔欠债!
后代都要被欠债压着无法喘息,还不如砍头一了百了!
之前没罚到他们自己身上,他们当热闹看痛快地通过了那条律法。
现在这律法用在他们自己身上,所有人都品尝到软刀子割肉的感觉!
“皇上,不可,这有违反祖制呐!”
宝音默默竖起三根手指,常宁看到飞快翻开第三张纸,他咳嗽一声,疾声训斥:“大胆!”
“别拿祖制压人,本王且问你一句,先帝只亲政十年,你口中的祖制可是朱元璋的那个祖制?”
这话一出,先前那开口的人直接被吓傻了,要知道在本朝是连朱姓都不能提起,更不要说前朝的开国皇帝。
一股尿骚味传来,不少人掩住口鼻一脸嫌恶。
常宁乘胜追击:“要是按照朱元璋的祖制,贪污六十两斩立决!”
皇帝挥手:“拖出去!”
人很快被御前侍卫拖出去,地上那滩不明液体也被太监端了水过来擦洗干净。
“本王不明白,只要贪污之人还钱,又不要你们的命,你们反应怎么那么大?难道是钱比命重要?”
官员们哑口无言。
该怎么告诉这位王爷,他们并不希望有律法管在他们头上,他们是官身,刑不上士大夫!
皇帝任由常宁发挥,此刻他看这个不成器的弟弟极为顺眼,一些他不方便说的话,都让他说了。
“皇兄!”
常宁一拱手,“我大清入关后对于满人管理严格,轻易不允许犯法,一旦违法更是从重处置,弟建议此法推广全国,满人约束自己,汉臣也当和满人同等待遇。”
“行了,回你座位上去。”说得很好不必说了。
满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20-130(第3/43页)
待遇比汉人高,自然管束也严。
要给汉人同等待遇,是不是得取消给满人的优待?
常宁回到座位,眼巴巴看向皇嫂,期待对方能给他一个眼神。
皇嫂说了这次配合得好,送他一个可以在内陆跑的钢铁自跑船!
常宁使出朱元璋这一大招,所有君臣都萎靡了,还有人头一次知道朱元璋这么狠,贪污六十两就要杀官。
有人惴惴不安,怕皇帝也跟着学。
别看满人这些年不弑杀了,早年也是杀性十足,干过屠城的事。
“治贪这事需要成为朝廷常态,朕打算另立一巡视组去地方私访。”
他回到座位上,“再说说律法问题。”
“朕让刑部修的《现刑则例》还是有漏洞,比如这次闹得京城沸沸扬扬的杀妻案,夫辱骂岳父母,妻还嘴辱骂婆婆,夫杀之,按照律法该怎么判?”
“还有官员贪腐该怎么立法?难道得朕下一次命令,你们才动弹一次?”
“所以朕打算让司法独立出去。”
“往后,刑部只负责捉拿审讯罪犯寻找证据和让犯人认罪。”
“都察院负责给犯人定罪量刑。”
“大理寺根据都原告察院提交证据和量刑,开堂审理,若证据不足或证人作伪证可当堂判犯人无罪,刑部若是想继续告,便继续收集证据。”
“都察院有监督大理寺和刑部职责,同时肩负立法权,需要根据地方上交案件修改增加相应律法条例。”
皇帝示意梁九功将三司组织图发放下去。
“朕参考了洋人的法院。”
“往后地方官员的审案权力剥离出来,由大理寺派去地方建立法院。”
“县级为初级、州府为中级、大理寺为高级。”
“若犯人不服初审判决可上告中级,直到高级,高级审判后无法更改。”
大理寺高兴,因为手里权力多了。
“皇上,地方官员不再审案,还能做什么?”
皇帝冷哼一声,“能做什么还要问朕?当然是发展民生,令治下百姓生活稳定衣食无忧,而不是遇灾只会向朝廷求救!”
“儒家不是向往远古先贤的大同世界吗?朕要求也不高只要达到小康即可。”
[小康还不高?社会安定,人人吃得饱穿得暖接受一样教育。]
明珠站起来:“皇上所指的小康可有标准?”
皇帝随口道:“家家户户能吃饱家里有余粮有余钱,能穿得暖烧得起煤,最好还能够全县孩子都上得了学。”
最后一项不少人脸都黑了,没一样能办到。
明珠一脸高兴道:“若真能达到此景,那可正是盛世,连圣人都期盼的盛世!”
皇帝愣了一下,紧跟着沉默。
可不是,朝廷要是真能办到,还有哪个百姓会念着前朝?
宝音看了常宁一眼,竖起一根手指。
常宁站起来,“皇兄,您这目标也太大了,怕是唐太宗在世都办不到。”
皇帝没好气瞪他,“朕又没让立马做到。”
常宁嘿嘿一笑坐下。
皇帝恢复严肃表情。
“朕也知道你们做不到,所以朕将这个定位长期目标。”
“接下来再分成五十年目标,三十年目标,二十年目标、十年目标、五年目标、三年目标。”
“一步一步来,只要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朕相信终有一日能做到,朕看不到,相信朕的儿子,朕的孙子能看到!”
“吾皇圣明!”
“行了,别拍马屁了。”
“接下来大学士联合六部制定一个完整可行的计划,记住是可行,至今能够实现的。”
“接下来再说说刑部改革。”
他喝了一口茶润润嗓子。
“地方衙门的衙役单独立出来,只负责抓罪犯救火巡视任务,各县州府设警察局,警察局长由刑部派遣,所缺人员可从退伍士兵挑,往后设立警察学院,有专业人员负责。”
“警察局下辖区可设分局,所,所要做到一镇一所。”
“从最低级的治所再到刑部,所需人员需有定律,未来根据治下人口土地总数增减。”
“都察院同样要在各县州府设立分院,名督察部,警察局抓到罪犯找齐证据和罪犯画押后转交给督察部,督察部接手案子给犯人定罪量刑,再转交法院审判。”
他放下茶杯道:“往后职责清晰,也不会有推诿之事,当然所有涉案人员每走一步程序都要签字画押,往后案子出现问题也能追溯到经手人。”
刑部的人倒抽一口气人都快吓傻了。
“京城五司同样改制,刑部为其直属上司,只负责抓罪犯、巡视、救火管理治安。每隔二里这一分所。”
“刑部官员不再从五部派遣,只从各地警察局升任。”
“又吏部根据破案数量冤案数量来评定刑部官员升降。”
“再设定一个立功的标准,立什么功给什么奖赏,都要定下来。”
吏部尚书站出来说是。
皇帝一下子说得多了,再次喝水。
这次他只准备改革这些,其他五部一个个来,要是一下子都改了怕出乱子。
先改刑部,看看改革成果再说。
主要也是改刑部对民生影响最小。
“皇上。”索额图站起来,“军营和旗人莫不是也归那警察局管?”
“这倒是提醒我了,军营和旗人有自己的律法,各设法院处理,至于民人和旗人的纠纷就看原告是谁,原告民人去法院,旗人为原告去内务府设立的法院。”
“往后不再是法无禁止即可行,而是法无允许即禁止!”
“尔等将这话记在心上,也劝尔等多看看律法书,莫要不在不经意的时候犯法。”
“往后也别找朕求情。”
“朕之下人人平等,人人受法律制裁!”
“皇上!三省六部自古有之,岂能轻易更改?”
有多位大臣跪下。
一个个仿佛天塌了一般。
皇帝有了曾经他想要更改科举内容而被官员跪地反对的即视感。
没等他开口,常宁再次站起来了。
“嘿嘿,什么自古有之,我大清一开始用的是八旗议政,怎么又想拿前朝的祖制压人?”
皇帝没好气白了他一眼,这时候提什么八旗议政,这玩意都快被他玩废了。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八旗议政大臣一个乐呵,本来他们被叫过来也只是来凑个热闹,现在看别的衙门也要被皇上砸个稀烂了,他们立马高兴了。
知道倒霉的不止自己,谁不开心。
“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20-130(第4/43页)
皇上英明,这什么汉人的朝廷制度早该改了,汉人的制度要是好,也论不好我们入关!”有人大喇喇道。
“这一套都用上千年了,哪个朝代不修修改改,怎么轮到我大清就不成了?”
“现在天下稳定下来,是时候考虑改革了,改一套适合咱们大清统治的制度。”
有人摩拳擦掌,本来皇帝自己私设南书房,问政汉人,将他们议政大臣们架空。
现在好了,这些汉臣一反对,是不是又回到满人主场了?
皇上何时才能明白汉人跟他不是一条心,只有他们站在皇上这边!
“前朝律法许多条例已经不合今日,甚至有相互矛盾的法律,朕这里要问尔等一句,律法中君权父权夫权到底哪个重要?若是君权,天下子民都是朕的子民,应该人人平等才对,为何还有父权和夫权夹在其中?”
立刻有官员反驳,“皇上,此围绕孝……”
皇帝等他说完,只问了一句,“律法中处处强调父权和夫权,提及君权的只有谋反相关罪名,在百姓看来后者与他们无关,那是不是他们只需要关注父权和夫权?”
“是不是说这两样比君权更重要?”
“皇上,自古以孝治天下……”
这次皇帝没有让他说完,“所以对于百姓来说父权和夫权最大是不是,别说以孝治天下,这应该是官员教化结果,不应该体现在律法上。”
“朕之下人人平等,不能因为对方是个孝子,杀人就能减轻罪名,不能因为对方是节妇,偷亲就能任由宗族施私刑将其淹死。”
“朕之下人人平等,犯有什么罪,应当由衙门审判,由律法判刑,而不是交给宗族内部处理。”
“到底是朕大律法大还是宗族族法大?”
皇帝这句摆明是剑指地方士绅。
皇上是平息三藩□□,准备解决地方士绅这个问题了!
这次满人官员挺起胸膛,汉人官员萎靡了下去。
“往后犯罪均有警察局治所处理,有罪抓人,无罪放人,任何人不得私设刑堂。”
他深深看向拥有立法权力的制法院。
“制法院院长可有听明白?朕之下人人平等,朕要一部事无巨细的律法,要实时跟进时代变革,立法时无需再考虑父权和父权,辱骂什么罪,教唆什么罪,诽谤什么罪,杀人什么罪,该什么罪就怎么量刑,不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这不是减刑的标准!”
制法院这个小衙门人不多,属于内阁直属,这次突然被叫出来有些受宠若惊。
“制法院下设法学院,拥有独立招生资格,毕业学生位同国子监,可进入法院、督察部工作。”
“和警察院一样,各地所缺人员由吏部招聘考核再分派各地。”
制法院突然多了个能培训法学的学生甚是惊喜,忙走出来谢恩。
“立法、司法、执法,三法分立,往后理清彼此职责,若出现推脱制度混乱,莫怪朕勿谓言之不预。”
“嗻。”
皇帝手指敲打在扶手上,“再说说税收问题。”
他竖起一根手指,“有人给朕算了一笔经济账,二十一年人丁有1943万人,总人口数约八千万人。”
“南宋也是这个数,只占了三省之地,南宋的税收是一万万贯,我大清税收多少?”
他笑得如沐春风,“不过区区四千万,为何还不到南宋一半?”
有人大惊,“皇上,加征三饷已经令百姓疲惫不堪,屡屡征收缺额,再加征,怕是各省民不聊生。”
[三饷是什么税收?不是只有丁银,赋税吗?]
宝音听了奇怪,三饷这个税她还是头一次听说。
[原来是明末崇祯加征的税银,竟然到现在还没取消?]
[什么,往后竟然成为定律,康熙宁愿隔几年玩免税的手段都不愿意取消?]
宝音一言难尽,偷偷瞧了他一眼。
皇帝脸色铁青。
“朕何时说要加征税收?”
“朕是要你们翻一翻宋朝历史,宋朝为何能收到那么多税银!”
他拍打扶手,“朕不知道百姓不堪重负了吗?只是打仗不要银子?给你们发俸禄不要银子,养八旗子弟不要银子?”
他气得扶额。
“土地里产出有限,朕如何不知?让你们翻一翻宋朝有哪些税种不就是希望能从别的地方补充税收来源,朕也想取消三饷,甚至还畅想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但是朕现在能做到吗?你们能帮朕做到吗?”
“啊?”
一众大臣跪地,有人热泪盈眶,高呼一声,“圣主,明主!”
皇帝摆了摆手平复了一下情绪,“尔等不断建议朕开关口,朕如何不知关税能减轻百姓负担?”
宝音默默伸出两根手指。
常宁手忙脚乱翻开第二页,匆匆扫了一眼站起来道:“皇上,臣弟知道宋朝为何那么富裕,因为他们鼓励商业,加征工商税!”
李光地站出来,“恭亲王有所不知,我大清制度跟宋朝不同,我大清是抑商,宋朝商人是可以科举入仕入朝为官。”
常宁奇怪道:“为何不行?我大清不也有商人捐钱做官?”
“我听你们汉人有句话历代王朝都是缝补匠,继承前朝的同时在其制度上缝缝补补,宋朝富裕为何不学习?商人若是科举不是挺好,可以指定商税,商人想要逃税怕是逃不过这些人的眼睛吧?”
他握拳击打手心,一副恍然大悟模样,“这叫什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李光地也噎得说不出话来。
旁边的一众王公大臣宗室们冲他怒目而视。
什么抑商?
他们这些投点小生意赚点小钱钱的算什么?
皇帝不置可否道:“我大清从未有过什么抑商政策,商人百姓之事,朝廷不适合插手。”
他沉吟一声,看向常宁:“恭亲王有何建议?”
常宁喜得眉飞色舞,“皇兄、皇上,这事有人已经回答了,可以参考张居正的厚商之策,给商人一些政策上的优待,例如可以穿丝绸、允许骑马、坐轿。”
他脸色严肃起来,“可以允许商人买一些名誉兴致的虚职,但是不能买实缺,若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商人坐上县令那得多可怕?”
“商人掌握实缺怕是会变本加厉将买官的银子赚回来,到时做官怕是变成了做买卖!”
众官员纷纷附议。
皇帝表情严肃起来,“吏部,尔等负责审核官员升迁,可有发现此等情况?”
吏部尚书沉默不语。
“皇上你看,臣弟说得对吧?所以得给商人一个花钱的机会,什么禁止骑马坐轿穿丝绸,等人家买了官这些都能享受到,甚至还能当个刮民脂民膏,大字不识的人如何知道律法利害,他们只知道快点捞银子让自己回本!”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20-130(第5/43页)
皇帝皱眉,“你不是说鼓励商人吗?”
“对呀,鼓励商人又不是鼓励他们当官。当然人有了钱定然想要权,若是禁止商人当官结果就是官商勾结。还不如开个口子,允许商人之子可以科举。”
“凭本事考出来的人才总比商人自己当好吧?”
皇帝挑眉,“商人之子做官不是更方便他们官商勾结?”
常宁嘿嘿一笑,“就是让他们勾结,这样放任十几二十年商业肯定繁荣,我们主要目的不是收税吗?”
“先收税,以后嘛以后再说。”
福全看向弟弟常宁有种三日不见刮目相看的震撼。
自己这弟弟有点道行。
“臣弟翻看了宋史,宋朝商业繁荣正是允许商人之子的原因,这地儿做官后制定了不少优待商人的律法,所以宋朝的富裕冠绝历朝。”
皇帝看向其他人,“尔等觉得恭亲王这意见如何?”
他看向汉人官员,“朕可以承诺只要商税超过赋税丁银三饷,就免除三饷。”
他一脸畅想,“若是能达到一万万两丁银也可以免掉!”
一万万两,一个亿的银子,皇帝都开始幻想花在哪里了,挪用几百万两修个园子不过分吧?
“皇上臣赞同恭亲王所言,堵不如疏,不如允许商人之子经商,若真能减轻百姓负担,臣愿意背负骂名!”户部某位汉人官员义正词严道。
有人骂对方鸡贼,也跟着站出来。
“臣也愿意背负这骂名。”
眼下这位皇帝可不是处处受限制的小皇帝,平定三藩后大权在握的皇帝。
说实话朝堂上汉人官员都是说不上话的,皇帝真要下定决心,他那些贴心奴才自然跟随。
之前反对不过是尽自己职责,眼下既然拦不住,自然是争先恐后为皇上分忧解难。
幻想破灭,皇帝回归现实。
就听见臣子争先恐后出主意,有些比他想到还周到。
他看向宝音。
宝音冲他挑眉。
[就说吧,现在是最好改革的时候。]
三藩平了,台/湾收回来了,准噶尔虽然闹腾,阵仗还没那么大。
现在不改革,等他只顾着对外征战想要再改革就有心无力了。
谁能想到平定准噶尔耗时会那么长,到乾隆年间彻底将准噶尔灭族才平定这场叛乱。
这场会议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幕降临才结束。
这场会议带来的影响很快形成一场风暴席卷全国。
唯一不高兴的大概是被剥夺审案权力和衙役的地方官员。
没了这两样,他们跟天塌下来了一样。
没有衙役怎么收税?
不能审理案件,那些泥腿子还能畏惧青天大老爷?
制法院也很忙,原本不起眼的衙门,以前执法权力得跟刑部大理寺分享,现在好了,全拿回来了!
制法院连夜加班,将律法翻出来全部修改。
皇上说了,皇权之下人人平等,杀人就是杀人,不能因为是孝子就能豁免,这不就是法家期待的以法治国吗?
历代法家都没做到,如今他们竟然做到了!
没资格参与殿议的人知道这事都不知道异族统治是好是坏。
好的是往常压在身上的不合理制度都能推翻,不好的是异族视汉人如猪狗。
散会后皇帝又去了慈宁宫一趟,好在常宁已经眉飞色舞将保和殿发生的一切都说了。
太皇太后问了几句,知道他心里有数,便点了点头。
皇帝从慈宁宫回来带着一身疲惫,他坐在椅子上昂着头,手不住颤抖,他在走一条无人走过的路,不知道前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