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综]天生女配 > 260-270

260-27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穿书八零对照组,娇软美人不炮灰 斗罗之张三的逆袭人生 墨燃丹青 你比星星更耀眼 七零:冷面军少被作精娇妻拿捏了 燃尽一世 宣布离婚,疯批凌少长跪不起 奴隶养成后,她们都翻身做主了 触碰蔷薇 都重生了,还当我是舔狗PUA啊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综]天生女配》 260-270(第1/15页)

第261章 安娜·卡列宁娜

又一日——

书店老板在莫斯科清冷的空气中打开了店门,他按照惯例将新进书籍的名字写在了挂在门外的告示板上。

一名手拿公文包的律师从街道一侧匆匆而来,连日的冷空气让他将外套紧紧裹在身上。

路过书店时,出于对文学的兴趣,他的视线下意识地扫了一眼告示板上的文字,在那一连串的书刊名称里面,唯有《罪与罚》这个名字,一瞬间就跃进了他的眼中。

他停下脚步,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告示板上的内容。

果然没有看错,就是他熟悉的那部《罪与罚》。

令他不解的是,在那诸多书籍名称后,告示板上额外补充有两行字——

“平装书籍,价格优惠!”

“精装本赠书签一份!数量有限,赠完为止!”

律师的眼里充满了疑惑,他走入店内:“老板,外面的告示板上写的是什么意思?”

书店老板热情地拿起两本装帧不同的书给他介绍:“这种就是精装本,你应该不陌生。而这种……就是平装本,相应的这种价格也更实惠一些。哈哈,每周报社的老本行嘛,毕竟它本来就是靠着廉价的《每周早报》打出的知名度,现在又搞出这一套也不奇怪。”

老板做了一个“你懂的”眼神:“精装本虽然贵一点,好吧,是的确有些贵,但是它有赠品!当然,仅限每周出版社的那些书籍。”

律师心中不以为意,他太清楚这些商家为了赚钱耍的小伎俩了。想从这些商家手中占便宜?做梦吧!

“我买一本精装的《罪与罚》。”作为一个保守派人士,他还是要了精装本。

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尉还为《彼得堡文集》供稿的时候,他就是他的忠实读者了。后来正是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又成为了《每周早报》的报社忠实读者。可以说,对方每一部正式出版的小说与文集,都能在他的书架上找到身影。

然后律师特意强调道:“不要赠品。”

别以为他不知道,这些商家早就把赠品的成本算在售价里面了,但他们绝不会主动告诉你,其实可以不要这所谓的赠品,这样就能更便宜一些。

别看只是一张书签,这些老板说不定能为此直接涨上一成的价格!

他心底暗骂道,那些外邦商人带来的坏风气。

老板的面色有些古怪,但也没有拒绝。

当律师将卢布交给老板后,老板动作麻利地从书架上找到律师想要的《罪与罚》。

老板说:“你真的不要书签吗?这上面可是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哦?”他一边说着,一边从夹页中抽出一张书签。

律师皱着眉头,问:“签名?”然后他的眼睛随着老板的动作慢慢睁大。

等等!

只见书签上面用靓丽的蓝色墨水,流畅地写着一个名字。

签名写得极为随性,然而他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尉的名字!

“我要签名!”律师立马改口。

老板遗憾地把书签递给了他。

律师把书随手往腋下一夹,他郑重地拿着书签,他迎着阳光,蓝色墨水似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墨水之下是钢笔笔尖在纸面上留下的一道道流畅的书写凹痕。

那是文学的力量留下的刻印。

书签上还用黑色的油墨印着一行摘自《罪与罚》的句子——

人是从错误中得到真理的。

……

自从平装书被大量投向市场,鲍里斯一直绷紧着心弦。

身为文学部编辑,他一直统筹着这次平装书印刷贩售等相关事宜。

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想,是不是大家都在心底暗暗地嘲笑平装书这个想法,就像那个装帧设计大师一样,虽没有明说,但对方分明已经在心中默认了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他的心中一直压抑着一股火,他想要用书籍的实际销量来证明自己没有走错方向。

前几天时,两种版本的书籍的销量一直在平稳增长,这个趋势已经让鲍里斯松了一口气,这已经证明了平装书的出现并没有影响到精装版的销售。

等到了第二周,精装版书籍的销量以各家书店老板都未曾见过的恐怖势态迅猛增长了起来。

不断有人写信到报社内部,询问:“书签上的签名真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吗?”

以至于《每周早报》不得不在新一期的文学版块里特地开辟了一个栏目,郑重地声明:凡是书签上的签名,皆为各位作者的亲笔签名,请广大读者放心购买。

鲍里斯审阅了一遍这篇声明,说:“好,就这样刊登出去吧。”

而与此同时,平装书也以一种鲍里斯未曾想到的方式,从它们被大量印刷出来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内,风靡了莫斯科、彼得堡城区的各所学校。

近些年,莫斯科内的学校数量几乎翻了一番,教育的大门以前所未有的友好姿态,向中下阶层的学子们敞开了怀抱。

出生于市民、工人家庭的学生往往没有经济来源,那些从每周只上一天的“星期日学校”转型而成的全日制中小学,甚至还凑不齐一个图书室。环绕在这些学生身边的书刊,总是逃不过老三样,教科书、圣经以及街边书摊随手买的廉价报。

但再艰难的外在条件都无法抹杀一个学生对书籍的向往。

不知道是哪个学生第一个将平装本小说带到了学校里,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初等学校里还好,他们大多是数人合买一本,在众人间来回传阅。而到了中学里,几乎是人手一本平装小说。

这个年代娱乐方法匮乏,相比起参加音乐会、歌剧等消遣方式,看书已经是成本相对低廉的一种娱乐活动了。

在这之前,不论是鲍里斯,还是报社内的其他编辑,都以为平装书会先一步在有工作的市民阶层中流行起来,没人想到学生群体的购买力也能如此恐怖。

然而有些时候,机会就是来得这么猝不及防,它就像是一支不知从何方射来的金箭,在你毫无防备时撞入了怀中。

……

谢尔巴茨基公爵府——

乔安陪着公爵夫妇用完晚餐,至于陶丽,她应邀参加了一场舞会,还不清楚什么时候会回来。

老公爵拿起餐巾擦了擦嘴巴,状似无意地问:“吉蒂,我听说最近新出版的那批小说销量还不错?”

不等乔安回答,公爵夫人就很开心地说:“你怎么现在才关注起这件事来,我有朋友经营着几家书店,我早就向他打听了,他说吉蒂搞出来的那些精装、平装书是卖得最好的。”

“还是你们年轻人想法多。”老公爵说。

他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书籍都制作精良、价格高昂,他把这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他的长辈同样是这样教育他的“书籍是宝贵的,知识是无价的”“这些藏书你可以继续传给你的子嗣”。

可既然能有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综]天生女配》 260-270(第2/15页)

价报,为什么不能有廉价书籍呢?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至极的道理,他直到现在才恍然大悟。

再没有哪一刻,他如此清晰地意识到,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了。

乔安笑着说:“胜在一个新奇,等着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热度就下来了。”她享受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福利,这些点子本身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公爵夫人脸上的笑容变淡了些许,她有些忧心地说:“我知道这是难免的,可是这样一来,你就要吃些亏了。”好不容易与其他出版社拉开的距离,岂不是一下子就消失不见。

乔安安抚道:“没事,本身这些想法我也是从其他人身上总结的。放心吧,我还有些其他想法没来得及实验,他们要是不学,我还担心自己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显得有些另类。”

公爵夫人还是不放心:“要是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你别忘了跟我说。”

乔安说:“当然了。”

公爵佯装咳了一声,插话问道:“你手上还留着书签吗?我有几个朋友,知道得晚了些,等他们再去买的时候,只有书籍,书签已经赠完了。”

乔安点了点头:“放心吧,我这边还留着一部分。”

赠书签不过是用来搞宣传的一种噱头,真要让作者为每一本印刷出来的书籍都配上书签,恐怕能把手都累得断掉,因此书签只能限量赠送先到先得了。

不过考虑到身边的亲朋好友,她假公济私了一下,给自己预留了部分书签,这不就用上了。

公爵长舒一口气:“我终于能给他们一个交代了。”他难得对自家女儿开口提一次要求,有时候朋友太多,也是一种甜蜜的苦恼。

乔安让管家等一会把书签直接拿给公爵。

其实这一次没能抢到书签赠品没什么,她打算过段时间,就跟编辑商量一下。

统计下各位作者的意愿,看看谁愿意与读者面对面接触,有机会的话完全可以开个签售会。

为这些文学板块的摇钱树刷一刷知名度,再刺激一波销量。

第262章 安娜·卡列宁娜

乔安想,等最近平装书的热度消减下去后,再着手签售会这件事也不迟。有时候新活动开展得太频繁,反而很容易让人产生另类的审“美”疲劳。

再考虑到报社内各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她只能暂且按捺住自己想要开办签售会的念头。

不过她没来得及遗憾多久,精力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上。

她前段时间与鲍勃夫博士签订了丙戊酸的药物开发合同,实验室那边已初步制成了半成品抗癫痫药物。

之所以称它为半成品,是因为工厂一直在等着乔安的首肯,只要她轻轻颔首,工厂那边随时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

然而乔安始终都没有轻易松口。

这件事说来话长。

她原以为要想推行一款市面上从未见过的新型药物,从药物研发再到全面推广,最快都要熬上几年的时间,才能彻底推行开来。

没想到在谢尔巴茨基公爵府的权势以及合作药厂的金钱攻势下,几乎称得上是一路绿灯。

乔安甚至怀疑,就算自己从花园里掏一块泥巴,声称它是阿斯克勒庇厄斯传下来的圣药,药厂那边都能给它操作得天衣无缝,然后天女散花地销售到各地。

既视感太强了。

这个时代在药物实验上的规定相当的宽松,在乔安眼里,几乎等同于没有限制了。

想想十九世纪末期,被当作咳嗽药水贩售的海洛因。还有在二十世纪时,被美国商家们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镭水。

这两种当之无愧的魔鬼中的魔鬼,都能被药商卖得风风火火,遑论其他药物了。

哪怕乔安无比确信丙戊酸在抗癫痫上的功效及安全性,但她还是三令五申一定要充分做好实验后才能流入市场。

她能确认丙戊酸的药效,是因为她脑海中有着二十一世纪的智慧结晶,早有无数前人为此做尽了实验,趟遍了地雷。

然而这个时代的人却并不知道这些内情。现在的药物市场已经足够混乱了,要是再产生点负面的榜样效应,说不定她就要成为带坏风气的一份子,被钉死在医学史的耻辱柱上了。

药厂那边有些惋惜在实验上耽误的时间与金钱成本,甚至还暗示过鲍勃夫博士,让他同谢尔巴茨基小姐沟通一下,提前开售药物。

大家心知肚明,这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必然是划时代的,它正式推向市场的那日,也将是鲍勃夫博士的名字响彻医学界的那一天。

结果没想到这位鲍勃夫博士丝毫不为名利所动,不管药厂那边如何劝说,他都置若罔闻,然后面色古怪地说:“谢尔巴茨基小姐的想法挺好的,还是多实验一下吧。”

“我的想法?啊,我和公爵小姐想的一样。”

“真的,不要再问我了。”

强撑着冷淡的神情回到家中,他几乎当着妻子的面哽咽出来,他真的想再次强调一遍,这玩意一开始真的只是一种有机溶剂。

先确定好吃不死人再推广吧。

他做梦都没想到丙戊酸居然能和癫痫药扯上关系,别再为难他了。

见这条道路走不通,药厂只得死了这条心。

至于直接找上门,同谢尔巴茨基小姐开门见山地谈判条件?算了吧,药厂老板心虚地想,他这种刚富裕起来的新兴商人,还是不要去挑衅这种老牌大贵族了。

你是投资人,你说了算。

此时此刻,乔安看了一眼实验室那边送到她这边的实验进程记录以及下一步方案。

她有些感慨,她算是亲眼见证了一下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她之前稍微逼迫了一下,这实验的手法,居然已经有了双盲实验的雏形。

所谓双盲实验,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在实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主观意识带来的影响,患者不能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药物还是安慰剂,哪怕是研究员也只有在实验结束后才知道对方服用的是什么。*

如此一来,则更能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她在下一步实验方案上稍作修改,然后让男管家把这份完善后的方案送出去。

管家没有问这是什么,他仔细地收好小姐交给他的东西,说:“吉蒂小姐,我这就去安排。”

……

报社,总编办公室内——

总编最近有些苦恼。

报社刚成立时,大家的精力基本都放在早报上,现在又开辟了出版文集这一业务,不仅是销量在突飞猛涨,就连众人的工作量也渐渐大了起来。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

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再次招聘新人的时候。

然而他刚刚向众人透露出口风,就被各部门的要人请求狂轰滥炸了一番。

“我手边已经积压了一大堆新闻线索,真的没法继续派人去实地采访了。再不加新人,我这就不叫新闻部,而是旧闻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综]天生女配》 260-270(第3/15页)

了。”

“我这边也是!每天一来到办公室,就在不停地审稿审稿审稿,晚上做梦都全是小说诗歌,和别人吵个架我都下意识地想他说话怎么不押韵,拜托来几个文学功底好点的新人吧!”

“就算你不给我这边安排新人,最少你要把出版文集这块工作给我单独分出去,我只负责周刊的印刷就已经忙不过来了,不要再给我这边增加工作量了!”

总编头疼地摆手:“好的好的,我知道了,先生女士们,我明白大家的意思。给我点时间,让我想想办法好吗?”

新闻部要人,文学部要人,印刷部要人……

每个前来要求增加新人的部门,都说得有理有据,一副再不加新人,整个部门都无法正常运转的样子。

他忍不住叹气,为了跟上不断增长的业务量,自《每周早报》创刊以来,各部门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地招聘着新人。

然而人员依然不够用。

论起薪酬及福利待遇,总编并不觉得报社这边会逊色于那些老牌的大型出版社。

前来应聘的人倒的确是从来没有少过,可惜的是,能达到入职标准的人少得可怜。

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招聘倾向。

就像是工厂招工,会着重要求身强体健、手脚麻利,而他们这种与文字打交道的行业,难免要在学历上设下一道门槛。

总编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将这个门槛定位必须接受过完整的初等教育,编辑岗位则定为接受过中等教育。在提到中等教育时他甚至没敢加上“完整的”这个形容词,哪怕只是读了几年中学预备学校都行。

至于高等教育,那真是连想都不敢想。

如今的大学几乎能称作贵族、官僚、大商人的摇篮,出身中下阶层的学生若是有幸能进入高等学府,大概率不会再将目光投向一间刚出名的出版社。

在这点上他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他再眼馋这些出身高等学府的学子们的才学,但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向现实低头。

他已经把条件放宽到这种地步,每次张贴出招聘广告,前来应聘的人,几乎能从他的办公室门口一直排队到街道上,但他还是忍不住呻吟一声,招人真的太难了。

他也想一次性大批量招进来点新血,但真的挑不出人来。

总编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最后一发狠,决定把这事抛给那位谢尔巴茨基小姐。

他想着,以公爵的人脉,招人总比他强吧。

“的确该加人了,等人员充足了我们才有时间举办一次签售会。”听完总编的汇报,乔安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坐在乔安对面的总编一脸沉稳,他没敢问签售会是什么意思,只当做没听见,再给大家揽活,真的要忙得眼前一黑了。

总编说:“但这并不容易,您也许还不清楚,上一次新闻版那边好不容易谈好了两个新记者,结果都被《莫斯科新视报》截走了。”

说到最后,他笑得意味深长。

《莫斯科新视报》是现在城内销量排行第二的新闻报刊。他很清楚,那两个新人的能力与《莫斯科新视报》给出的薪水并不匹配。

“而且……”总编捏了捏鼻梁,“说真的,好多来应聘的人,我让他们试着分析几行莎士比亚的诗,他们居然都无从下手。”

乔安完全能理解总编的难处。

如今招聘员工最大的难点,就是应聘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

哪怕设置了学历门槛,但问题是,依照现在的初等国民教育章程,最低三年就能毕业了。这里面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基础识字、学习宗教知识,区区三年能学到多少东西呢?称之为扫盲更贴切一些。

而同样是初等学校,有的学校里已经是神学、算术、艺术都有所涉猎了。

各个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实在太大。

很显然,总编需要的是后者,而非前者。

这种差距,到了中学时期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更为分明。

从二十一世纪随便提溜出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过来,其知识面以及审美功底,大概率能令总编感动到哭泣。

乔安想了想。

她还真有解决的办法。

朋友,你听说过校招、定向招聘、校企联合培养吗?

作者有话要说:

*注·双盲实验:我完全是门外汉,我只能用大白话转述一下,也许还有错误,至于更详细准确的,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就不赘述啦[狗头叼玫瑰.jpg]

第263章 安娜·卡列宁娜

总编见乔安还在沉吟,还当公爵小姐并没有认识到现在想要招聘到合心意的员工究竟多么困难。

他端起茶杯,一口气饮下全部的茶水,然后更加直白地说:“您比我更清楚,现在到底有多少饿狼正在暗地里对着出版社垂涎欲滴。他们做不到挖走我们的老人,却能让我们再也得不到能力出色的新人。”

“不要急,这不是一件难解决的事情,还记得我们之前是从哪里解决的约稿难题的吗?”

乔安没有急着向总编安利“校招”这一招聘途径,而是极有耐心地引导着问。

她当然可以毫无顾忌地向这个世界不断抛出超时代产物,但是这未免有些不负责任,说难听点的都可以称一声揠苗助长了。

总编原本有些焦虑的思绪,因为这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而顿了一下。

他太清楚出版社成立以来的一路坎坷,旁人只看到一派蒸蒸日上,但是他心里可记得分明,从周刊到小说集册,从至关重要的文章内容,再到锦上添花的小说封面,哪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他们也算是半被动的,与莫斯科城内的各大高等院校时不时地开展合作,不管是为了约稿,还是为了进行宣传。

忽然间,他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们总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而他们出版社一贯走在时代的前沿,两者本身就是天然的最佳拍档。

总编隐约抓住乔安的意思了,他说:“您是说,我们这一次也要去学校里招人吗?可是这些大学生他们的目标是官署……不对,我们一开始就没将这些大学生列入招聘范畴,我们直接去中学就好了。”

乔安点了点头,然后提起银质茶炊给他倒了一杯茶,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不必让求职者搭上车马费跑来应聘,我们要把招聘地点放在校园里!”总编说。

他越想越觉得精妙。

脑海里的种种思绪就像是沸腾的火山一般,灵感的火花从天而降。

原来还能这样?

他之前怎么从没这么想过?

这不能怪他,之前又有哪家报社这样做过呢?那些老板们只需要端着架子,高坐在办公椅上,等着那些求职者来回奔波就好。

但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浪费了,出版社太缺人了,那些前来投简历的求职者水平过于参差不齐,能不能招到人全凭运气。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综]天生女配》 260-270(第4/15页)

“看来我们想到一块去了。”乔安附和了一句。

总编有些兴奋地继续说:“我们可以选择避开宗教教习所,选一些名声在外的中学,从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总不至于只会识字、读圣经。”

这话有点阴阳怪气。

乔安用手指轻轻敲击了一下茶杯,提醒对方别忘了他自己还是神学委员会的会员。

她对出版社的各位高层的家庭环境可谓是知根知底,但对方偶尔表露出来的尖刺,让她总是在怀疑对方是否是一个无神论者。

总编矜持地一笑,然后说:“感谢不断投资建学校的先生女士们,让我们的可挑选范围大了不少。”

这一刻,他对那些与他们不断争抢新员工的“友商”报以无限宽容。

抢吧,有本事把各地的所有毕业生都抢先聘到手。

只要你们这些家伙付得起这巨额的工资。总编冷淡地想。

……

玛利亚女子中等教育教习所——

这一天,看上去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

直到教师们将学生们集中在礼堂内,学生们悄声议论起来。

克谢尼娅坐在椅子上,猜测着为什么老师让她们在大礼堂集合。她观察着周围,发现出现在这里的人全都是今年即将毕业的学生。

毕业庆典?不太可能,根本没有提前通知,大家毫无准备,礼裙、舞鞋、舞伴都还没备好。

坐在她旁边的朋友正与同伴叽叽喳喳地聊着天,有时候她们的话题也会落到她身上,她心不在焉地笑着应和两句,心里却轻松不下来。

她的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士官之女,一个工厂高管之女,前者已确定在毕业后会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后者将前往巴黎展开一场毕业旅行。

只有她,接下来的路子还完全没有着落。

她从这里毕业后该去往何处呢?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进入小学成为一名职教人员,收入尚可,且工作稳定体面。她尝试着投了几封简历,然而都石沉大海。

她向几个应聘成功的同学旁敲侧击了一番,那几个女生委婉地说:“招聘女职教的学校实在是太少了,你要是想要应聘,不妨试一试我给你推荐的这几所学校,他们今年都有招聘女性职教人员的计划,不过他们更喜欢那些老牌中校的毕业生,我们学校在名气上并不占优势。对了,克谢尼娅,如果你的父母兄弟也在学校里任职的话,嗯……不妨让他们帮你修改一下简历。”

克谢尼娅明白了,然后心里越发沉重。她就读的中学名声不显,而她的家庭在教育界也毫无背景,似乎她的每一个目标,都从一开始时就为她设下了看不见的门槛。

她接下来又试着投了几份诸如会计、打字员之类的工作,然而都失望而归。

“对不起,我们优先聘用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不好意思女士,我这边都是男性员工,您来这里工作或许会对您名声有碍,也许您该去其他地方投一下简历。”

而她的兄长甚至提前警告过她:“不要让家族为你蒙羞,我不想在社交场上被人用‘听说你的妹妹在做家庭教师’这种话来打击我。”

可是除此之外,她还能怎么样呢?毕业后就待在家中,准备迎接父母给她安排的婚事?她不想这样。

就在她神思不属的时候,礼堂渐渐安静了下来。

克谢尼娅注意到礼堂最前方除了她们的老师,还多了几位陌生人士。有几人看上去像是教育部门的官员,旁边还有几位打扮更为休闲的男士,让人猜不出他们的身份。

事实上,这几人正是来自《每周早报》出版社的编辑。

作为这次招聘活动负责人的鲍里斯,拽了拽自己的领口,他也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

“反正下一次要印刷的稿子都已经选出来了,你就去先带队招聘新同事去吧。”于是,总编就这么把他踹了过来。

“女孩们,请容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几位先生……”

“我相信大家都曾听闻过大名鼎鼎的《每周早报》,现在出版社愿意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两个工作岗位,待遇从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等会儿过来投递一下简历。”

正在作介绍的教师也有点紧张,他完全想不到,居然有机构直接将招聘会放在了学校内。校长出于谨慎考虑,甚至请来了国民教育部下设机构副主管,以及女子教育机构委员会莫斯科分会会长,一齐作见证。

礼堂内渐渐骚动起来,大家在窃窃私语。

“是我想的那个《每周早报》吗?”

“听说他们待遇很好。”

克谢尼娅当然知道这家出版社,她的心脏甚至在怦怦直跳。

她之前也曾考虑过要不要请假去参加这家出版社的面试,然而她听一位家住附近的同学说,前往那边应聘的人实在太多,人最多的时候,连巷子里都站着应聘的人。

虽然她自认能力不比其他人差,然而很遗憾,身为一名女性,她永远是老板们放在最后的备选项,她很有自觉性的没有去参加招聘。

可是现在机会都直接摆在她面前了……

鲍里斯内心忐忑,面上却滴水不漏,他维持着自己儒雅的外表理了一下的袖口。

他们直接跑到学校里来招聘会不会太草率了。

总编他到底是怎么和公爵小姐谈的,哪有人直接跑到别人学校里来招聘员工,果然他们太奇怪了点吧。

他手里拿着钢笔,装模作样地在笔记本上勾画着什么。

然后就感到一道阴影打在他眼前,他抬眼看向前方,只见一名头发蓬松的学生正站在对面。

克谢尼娅扬起笑容,说:“您好,我想要应聘贵社的编辑。”

“你好。”鲍里斯表面镇定。

真的有人来应聘了!

……

“无耻至极!他们居然直接从学校里进行招聘!”

《莫斯科新视报》总编办公室内,有人在愤怒地拍打着桌子。

“哈,他们疯了吗?这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能做些什么?看着吧,他们要把莫斯科的出版业搞坏了!到时候别人一看,绝对会嘲笑我们,‘哦,你们莫斯科就这水平吗?’,上帝啊。”

助理默默收拢着散落在地面的文件。

既然你认为他们招的这些学生毫无能力,无法构成威胁,你一开始又在急什么呢?

助理安慰道:“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好机会,等他们销量滑落后,我们不就……”

还没等他说话,总编已经吼道:“你懂什么!他们把最优秀的那批人才都招到手了,他们年轻,有能力!我们招的那些残兵老将,怎么斗得过他们?”

助理默默叹气。

随便啦,你怎么认为都好。

就是听说那边每年都享受免费体检,在员工福利上玩的花样他听都没听说过。

既然那边缺人的缺得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综]天生女配》 260-270(第5/15页)

么厉害……

他记得家里好像还放着一份写好的简历?

第264章 安娜·卡列宁娜

在《每周早报》诸位员工对新同事的急切渴盼下,各部门主编在不到一月时间内,足迹遍布莫斯科城区内的所有中学,连那些近来风头正起的农村中学,都有编辑带着助理赶了过去。

可谓是满载而归,不仅成功聘到了数位合心意的员工,更签下了一批供稿记者和插画师,各部门的压力锐减。

之前因为人手不足而只能停摆的一些计划,终于可以正式展开。

总编摸了摸自己越发稀少的头发。

《每周早报》作为出版社内部的支柱性业务,它从诞生伊始,他就同谢尔巴茨基小姐就协商好,待到早报发行量达到一定规模,就尝试着在周报之外,再次开办日报。

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个计划,然而苦于人手不足,一直没有把这件事提上议程。

随着周报的销量及名气不断上涨,各部门收到的投稿数量也猛增,限于版面大小、刊物出版周期、审阅人员精力等诸多因素,各部门手中已经积压了无数优秀稿件。

然而时间不等人,新闻类的稿件讲究一个新鲜,一旦当期无法印刷发表,过后就再无价值可言。而文学类的投稿,投稿者在得不到回应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向其他出版社。

从一开始为了约稿广撒网,再到后来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形形色色的杰出稿件被浪费掉。

哪怕是谢尔巴茨基小姐劝慰他“没关系,这证明我们所有刊登出来的作品都是百里挑一”,都没能驱散他心中的郁闷。

现如今人手得到补充,他才敢再次打起早报的主意。

于是在某一天清晨,正准备享用早餐的谢尔巴茨基公爵,发现管家为他熨烫好的报纸里,多出来了一份之前不曾见过的日报。

他拿起报纸自然地甩开,然后视线从自己妻子和两个女儿的身上扫过:“这是谁新订的报纸?……等等,《每日早报》?是我想的那样吗?”

他当然知道报社那边早就有了想要推出日报的想法,现如今哪一家老牌出版社只有一个业务呢?风险性太大了。

只是他这才放手多久,日报就办起来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和离后怀了仙尊的崽 当我追尾劳斯莱斯后 啾!老公你会说鹦语吗? 全民选夫 重生后改嫁前夫他爹 雄虫大人缺乏常识却过于上进 直男扮演限制文工具人有多惨[快穿] 哥哥是并盛大魔王 带着糊涂系统追权臣 全灵异圈都在赌我能活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