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父子父女三人相依为命(1 / 2)
姜心棠崩逝的消息传回京,最开心的莫过于大长公主。
她儿子终于不用再惦记那丫头不娶妻了。
大概会伤心难过一阵子。
但没关系,等他儿子走出来,就能迈入正常的新生活,不用再困在一段不正常的关系里。
不过大长公主的开心持续不过几日。
萧迟回京后,她入了宫,看到孙女趴在乳娘怀里,不但没朝她跑来喊祖母,还整个人恹恹的。
她心揪了起来,赶紧问小公主怎么回事?
乳娘担忧说:“太后娘娘崩逝后,小公主就时常哭,一直要找母后......
展览结束后,春棠和李然回到工作室,窗外的海棠花依旧盛开如初。她们坐在老藤椅上,翻看着各地寄来的信件和照片,每一封都像是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梦,轻轻被唤醒。
“这些母亲们……”李然轻声说,“她们的梦,真的从未远去。”
春棠点头,将一封来自南方小镇的信缓缓展开。信纸已经泛黄,字迹略显模糊,却依旧透着温柔的坚定。
> “亲爱的你们,
> 我年轻时,最喜欢写诗。
> 那时候,我总在黄昏时分,坐在河边的石阶上,写下我心中最柔软的句子。
> 后来,我成了母亲,诗被藏在了孩子的书包里、丈夫的便当盒中、夜晚哄睡时的童谣里。
> 可我从未真正停止写诗。
> 现在,我把这些诗交给你们,希望有人读,希望有人记得,我曾是一个写诗的少女。”
春棠读完,眼眶微红。她轻轻合上信,望着窗外的海棠花,仿佛看见无数母亲的身影,在时光的长河里,依旧穿着她们年轻时的衣裳,跳舞、写诗、画画、演戏。
“我们不能停。”她低声说,“她们的梦,还在等我们。”
李然点头:“是的,我们还要继续。”
她们决定将下一次展览命名为《母亲的诗篇》,专门收录母亲们年轻时的诗歌、信件、手稿,以及她们未曾说出口的心声。
“这不是展览,”李然说,“这是她们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
“是的。”春棠微笑,“是她们青春的回声。”
她们开始整理母亲们的诗稿,每一页都像是打开一段尘封的记忆。有母亲写给初恋的诗,有写给孩子的诗,有写给自己的诗。那些文字,温柔、倔强、深情、遗憾,却从不绝望。
“妈妈,”春棠低声念着一首诗的开头,“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在风中跳舞的你?”
李然轻轻翻过一页,读着另一首诗:
> “我曾是春日的风,吹过山野,吹过花海,吹过少年的肩膀。
> 后来,我成了炉灶前的火,温暖了家,却熄灭了自己。
> 可我从未真正消失,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生长。”
她们将这些诗收录进展览,并配上母亲们年轻时的照片。有的母亲穿着学生装,站在校园的梧桐树下;有的母亲穿着戏服,站在舞台中央;有的母亲穿着舞裙,站在黄昏的河边。
“她们的梦,从未真正远去。”春棠说。
“是的。”李然点头,“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生长。”
第一场《母亲的诗篇》展览在南方的小镇举行。展览的入口,是一面由母亲们手写诗句拼成的墙。每一句,都是一段被岁月掩埋的梦。
“我妈妈年轻时写过一首诗。”一位观众指着其中一句,“她说,‘只要有人读,我就还在。’”
“她还在。”春棠轻声回应,“她的诗,还在。”
展厅中央,是一张张母亲们年轻时的照片,旁边附上她们的诗。有一位母亲在诗中写道:
> “我曾是春天的雨,落在青石板上,落在少年的伞边,落在梦的边缘。
> 后来,我成了厨房里的水,烧饭、洗衣、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