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70-80(第1/14页)
第71章 又是刘备?
熹平五年, 玄菟郡中最轰动的一件大事便是重开郡学。
自灵帝刘宏即位的八年以来,幽州、并州、凉州三个州沿边各郡没有一年不遭到鲜卑的入侵抄掠,被杀害和被掳掠的人更是多得没法计算。
在这年复一年的战争劫掠之中, 玄菟郡的郡学早已被摧毁得一干二净。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玄菟郡的人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没有听到过朗朗读书声了。
因此,重开郡学的消息一传出, 整个玄菟郡都沸腾了。
郡学正式开放的那一天, 广场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前来围观的百姓——他们大多都是高句骊城中的百姓,但也有百里迢迢从辽阳城、高显城等其他县城中闻询赶来的学子。
每一个人都张望着脑袋,焦灼地看向那扇紧闭的大门。
金鼓鸣响,时辰已到。
一位头戴小冠、腰佩白玉, 身上系着印绶的年轻人领着郡中官吏缓步踱出。
七月的阳光铺陈在地面上, 年轻人踏着四方步从容而来, 就像是脚踏金光临凡的仙人一般。
广场上的学子百姓们不由地一阵恍惚,似在半梦半醒之中。
这位就是新任太守刘备刘玄德?
没想到,竟然是一位如此年轻英俊的少年!
这样一位少年, 竟然干成了重开郡学这样的一件大事!
震惊的余韵还没有消散, 众人便听到一个清朗如钟磬的声音徐徐响起:“备今日有幸, 将向大家宣布两件喜事。第一件喜事,乃是重开郡学;第二件喜事, 便是玄菟郡学将效仿雒阳太学, 树立六经石碑。”
随着话音落下, 阿备一把掀开红布, 露出下面密密麻麻刻满了文字的石碑。
整齐利落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地布满了巨大的黑色石块,自有一种超越天地、横跨时光的气势蓬勃而出, 震撼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脏。
安静的广场上, 只有阿备昂扬的声音久久盘旋:“此石经, 乃是由大儒蔡伯喈亲自校对的文稿刻录而成,与太学石经一字不差。从此以后,玄菟郡内,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皆可瞻仰先贤的风采、聆听先贤的教诲、吟诵先贤的话语!”
片刻的沉寂后,广场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人们叫着、闹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狂喜的笑容,也有不少人洒下了动情的泪花。
玄菟小郡,边陲之地,积贫积弱了几百年,没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用上和太学一样的经书典籍!
这里虽然偏僻、苦寒、贫穷、战乱,虽然是所有人都恨不得逃离的地方,但从今天开始,却拥有了这世界上最珍贵美好的东西——希望!
…………………………
徐岳踏上糜家前往玄菟郡的商船时,没想到居然还能遇上熟人,顿时惊喜地小跑过去,恭敬地行了一礼:“左公!”
同为青州东莱郡的名士,左伯对徐岳并不陌生,见礼之后,两人便在甲板上闲聊了起来。
性格开朗的左伯率先问道:“公河向来喜静不喜动,平生只愿意呆在家里研究数术与天文。往日里大家聚会,请三五次,你才肯出来一次,如今怎么突然要出海远航了啊?”
徐岳也不扭捏,坦然道:“岳此次出海,正是为了此物。”说着,他从随身携带的小包袱里掏出一个物件。
“这个东西……”左伯眯着眼睛仔细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道,“这东西很像游珠算板啊……”
“此物名叫算盘。配合着珠算口诀,可以使计算速度快出算筹一倍不止!”徐岳道,“听说此物乃是玄菟郡太守刘玄德所制。我此次出海,正是要去玄菟郡面见刘府君,探讨数术算学一道。”
“太巧了!我此次出海,也正是要去玄菟郡找那刘府君!”左伯拍手笑道,又从自己的包裹中拿出一卷纸来,“我在城里的一家书舍中发现了这种纸,名叫宣纸,薄而不浮、韧而不糙,墨落之而不洇——比我制成的桑皮纸更好上三分。听说这纸也是刘玄德刘府君所制。”
徐岳了然,随后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书舍?那书舍的名字可是叫作‘弘文堂’?”
“正是。公河你怎么知……?”左伯的问题刚问出一半,便瞬间想到了答案,不由地揶揄道:“我记得,那弘文堂只卖笔墨纸砚,不卖算盘的吧?”
徐岳被戳破的囧事,不由地红了脸颊,羞赧地低下了头,吞吞吐吐地道:“我见那算盘实在精巧,不忍错过。软磨硬泡了许久,才说动掌柜的将算盘卖给我的。”
“你呀!”
左伯忍不住大笑起来。但那笑声中却没有半分鄙薄嘲弄,更多的是长辈对小辈的宠溺宽容。
毕竟,他们一个爱研究数术天文,一个爱研究书法造纸,都是“有所好”的人。
因此,左伯十分能理解徐岳的心情。
如果当初弘文堂中的宣纸只做展示而不做买卖的话,他左子邑就算是拉下老脸来软磨硬泡,也一定要把那宣纸给“泡”到手,绝不肯就此错过的!
左伯和徐岳相谈甚欢,一路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理。中场休息的时候,两人凭栏远眺,只见海天一色、白浪滚滚、清风阵阵,让人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徐岳不禁笑道:“往日里我坐船,仅仅离开岸边半里地就会头晕脑胀。如今已经出行半日,依然觉得精神颇佳。看来,就是上天也是眷顾我们。这次旅行,我们必定能心想事成。”
左伯连声赞同。
一旁路过的水手则摇了摇头,道:“客人不知道,这并非是上天的眷顾,而是托了刘府君的福。”
徐岳、左伯奇道:“刘备刘府君?这话从何说来?”
水手道:“从前,我们这海船一旦驶出海港超过一里,必然有客人会晕船。有些时候,甚至颠簸得我们这些常年出海的人都受不了。但自从刘府君教我们用了减摇龙骨后,情况就好了很多。”
“减摇龙骨?”作为一个喜爱研究的好奇宝宝,徐岳对这个从未听过见过的东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这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呢?”
水手随意地朝着船壳板一指,道:“看,就是那个,那根横着的木头。”
徐岳和左伯顺着手指看过去,只见波浪翻涌之间,一根半圆形的木头若隐若现。那木头紧贴着船的外壳,从船头至船尾纵向排列,看上去平平无奇,就是一块普通的木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机关。
“这就是减摇龙骨?”徐岳感到不可思议,“就这么一根木头,竟然能让船航行得如此平稳?”
“很神奇,对吧?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不信,但装上以后船的颠簸确实小了很多。”水手用力将一卷绳索挂到肩膀上,笑着走开,“听说刘府君还研制了一种平衡舵,可以让海船走得更远更稳。我们东家正在造新船,准备将这平衡舵安上呢。这以后啊,咱们这海船就更稳更好咯!”
左伯和徐岳望着水手渐行渐远的身影,久久难以回神。
在他们的心里,不由地对这位刘备刘府君越发好奇了:这位刘府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70-80(第2/14页)
人,竟然能制造出如此多精妙绝伦的事物?
糜家的海船从青州东莱郡出发,一路向北来到幽州辽东地界,再从辽河北上进入玄菟郡,最后在高句骊城外的码头停靠。
双脚踩在实地上,举目四望,只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行人如织、商货齐整,好一番治世之景。
左伯和徐岳正要打听去往高句骊城的路,忽见一群垂髻小儿排成一路,蹦蹦跳地跟在一个半大孩子后面,在丰茂的田地间前行。孩子们一边走,一边摇头晃脑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
左伯和徐岳侧耳倾听了片刻,都不觉入了神,盛赞道:“这童谣音律齐整,微言大义,实非凡品啊!”
于是两人上前询问这首童谣是何人所作。领头的孩子十分规矩地行了一个礼后,才不徐不疾地道:“此谣名为《三字经》,乃是刘府君所作。”
又是刘备?
左伯和徐岳对望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难以掩饰的诧异。
这个刘备,不仅善于机巧工造,更是在文化学术上有如此高的造诣!
半晌,左伯忍不住叹道:“如此大才,竟不知是何等样人物!”
徐岳的胸中也不禁燃起了汹汹大火,急迫地想要见到刘备:“请问刘府君现住何处?我等能在何处拜访相见?”
领头的孩子道:“刘府君日理万机,行踪不定。但听说他常到郡学中访贤问道。”
两人又向领头的孩子问了路。谢过后,两人便向着玄菟郡学赶去。
不过短短的几个月,玄菟郡学便一改往日里的清冷模样,变得热闹起来。
郡学中,是日夜不断的诵读声、讨论声。郡学外,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不断低头抄写的各路学子。更有不少小商小贩推着车、挑着担,围在郡学广场外,向着来往的行人学子们兜售各种笔墨纸砚、刀笔竹简,甚至是布料吃食、日用百货。
小小的郡学广场,俨然成为了高句骊城的另一个热闹集市,成了辽东地界甚至是大汉王朝的又一个文化中心。
左伯和徐岳不过在广场中站了片刻,就听到了好几个青州、徐州口音,甚至还有一个交州口音的。
文教之昌盛,可见一斑。
十分幸运的,左伯和徐岳还遇见了不少相熟的士人,有当世名士王烈,还有同为北海郡出身号为“一龙”的华歆、邴原、管宁。
大家见了面,少不得又是一阵寒暄。
突然,广场上金鼓齐鸣。郡学大门洞开,数十个学生分别列队,跟在各自的老师后面,鱼贯而出。而原本站在广场上的路人们也都迅速地退了出去,规规矩矩地站在了边上。原本吵闹嘈杂的商贩们也停止了吆喝叫卖,安静了下来。
有好心的路人解释道:“郡学每半月举行一次高台论学。论学之人由抽签决定,无论贵贱、长幼、尊卑,均可上场——乃是郡学中每月的盛会。今日你们来得巧,正好赶上了。”
金鼓齐喑,一个身形消瘦的男子走到了高台上。或许是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围观,那男子咽了好几下口水后,这才结结巴巴开了口:“在下玄菟肖敢肖伯争,今日要论的乃是百工馆之过!”
左伯和徐岳刚到玄菟郡,也知道百工馆是刘备专门开设的,用于研究各种新式机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他久居玄菟郡的人,就更加明白百工馆对于刘备的意义了。
现在一位玄菟郡郡学的学子,公然批判百工馆之过——这哪里是在论学,这分明就是在打郡太守刘备的脸啊!
片刻的寂静之后,郡学广场上一片哗然!
【作者有话说】
注1:《后汉书》:灵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
注2:民国,陈布雷:如果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注3:三国徐岳的著作《数术记遗》中首次提到了“珠算”以及配套的计算工具“游珠算板”。一般来说,认为这是算盘和珠算的前生。游珠算板没有出土实物,现代的想象图中它应该是一种一块带有凹槽的模板,几颗活动的珠子根据需要放入每一个凹槽中,充当数字。计算方法和后来的算盘类似,上下两排凹槽中,下方凹槽的游珠当作一,下方凹槽的游珠当作五。
注4: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注5:肖敢,字伯争,作者虚构的人物。
第72章 图穷匕见
每半月举行一次的高台论学乃是郡学中的一等大事。每当此时, 都是由祭酒孙乾亲自主持,这次也不例外。
肖敢的话一出,上首的孙乾和高诱就迅速地交换了一个眼神, 脑子里同时转出十七八个弯子。
他们两人之前虽然从来没有从正的经验。但这几个月跟在刘备身边做事,已经让他们摸到了一点门槛。
肖敢的话音刚落,两人的脑海中便升起了一种模糊的直觉。只是现有的信息太少, 他们还无法确定其中的关窍。
最终, 他们一致决定先按兵不动,看看情况再说。
孙乾用力一敲金锣,尖锐的鸣叫声震荡着覆盖了整个郡学广场,将所有嘈杂的议论声统统压了下去。
“肃静。”孙乾威严的声音从上首缓缓而下, “请肖君继续论学。”
肖敢作为一名寒门子弟, 家里的老大, 从小就被视为全家的希望。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一大家子依然勒紧裤腰带送他去读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他能学成入仕, 光耀门楣。
肖敢很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 也很用功读书。但他好像天生就和儒学犯冲似的, 每当读到《论语》《诗》《书》他就哈切连天、心烦意乱。
唯有读到《庄子》《老子》时,他才能精神百倍、专心致志。
对此, 肖父非常不满意。
什么无为?什么道法自然?什么道遥游?
学那玩意儿能做官吗?能赚钱吗?能种好庄稼开好田地吗?能在鲜卑骑兵劫掠的时候保护自己和家人吗?
什么都不能, 还有什么学头?
在边疆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浸淫了数十年的肖父, 自有一套卷天卷地的实用主义哲学。面对着明显学歪了的大儿子, 肖父的反应非常朴实无华且枯燥——他直接一锄头照着肖敢的屁股撅了过去!
虽然肖敢凭借着年轻灵活的身体躲过了这一击,但他的心灵却依然受到了沉重的伤害。
这日子没法过了!
从那以后, 肖敢便悄悄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家乡。正巧有消息说新任的刘府君在高句骊城重开郡学, 广纳学子。于是肖敢立刻抓起小包袱, 揣了几十个饼子,连夜赶到了玄菟郡学中。
通过初步的测试后,肖敢成为了都学中一名最低等的学子,解决了吃住问题,也结识到了同样学习《老》、《庄》的其他学子,初步找到了组织。但因为性格木讷、口吃笨拙,即使是在同样的《老》、《庄》圈子里,肖敢也是最边缘、最没存在感的那一类人。
因此,当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70-80(第3/14页)
他得知自己有机会进行高台论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不可置信。
“我、我、我真的可以去高台论学吗?”
“那当然,孙祭酒亲自抽中了你,那还能有假的?”来传消息的人一把搂住肖敢的脖子,笑道,“恭喜你啊!这下子,你终于有机会把心里的那些想法都说出来,让大家伙好好听一听了。”
我会的。
肖敢抿紧了嘴唇,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复述。
我会将心里的所思所想统统说出来,让大家都来好好地论一论,到底孰是!孰非!
终于一步一步地走上了高台,肖敢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在黑压压的人群中紧张瞟过,结结巴巴地道:“庄子有言: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而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一口气背完书上的话,肖敢终于有了种回到自己熟悉领域的安全感。渐渐地,他是背也挺了、腿也直了,说起话来也是越来越顺溜、越来越大声了。
“圣人早有明言,奇巧淫技最是堕落人心。在下游学四方,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场景。一些村民们用上了磨盘、翻车之后,平时多了许多空闲,于是他们时常聚集在一起赌博、嬉闹,或生奸、或生盗,将好好的一个村落弄得乌烟瘴气。更有甚者,反而将原本的农事给耽误了!”
肖敢痛心疾首,说得慷慨激昂:“刘府君师从涿郡卢子干,饱读圣人之言,却将其抛之脑后。他主动开设百工馆,招揽工匠机师,制造各种机械,就是在带头腐化堕落,实在是大大的罪过!”
“哄”地一声,喧闹的火苗再次在广场上点燃。
刘备到任玄菟郡后,设租田、开郡学、施仁政,短短几个月就让整个玄郡的风气焕然一新。许多玄菟郡的民众、士子都真心敬服爱戴他。
如今一听到肖敢将刘备打为“罪人”,这些人当即就不乐意了,大声反驳道:“农事繁重,如果不用磨盘、翻车,难道要用人力去一点一点春、一点一点舀吗?且不说这样干,能不能把活干好,就是多花费的时间,都是不能接受的。若是遇到农忙抢时的时候,活没干完,岂不是把一年的收成给耽误了?”
“刘府君从前给我们论学时就再三强调过,只有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让百姓物质丰富、生活幸福。你不许大家用机械,不就是让大家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去过苦日子吗?”
肖敢自小就是个小透明,走到哪里都不太受人待见。如今第一次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在认真地听他说话、给出回应,原本身上的胆怯懦弱反而一扫而空,变得强硬了起来。
“什么是好日子?什么是苦日子?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肖敢也毫不示弱,大声疾呼,“难道只有拥有数不清的粟米、布帛、金银才是好日子,才是幸福吗?难道拥有无尽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安宁的内心就不是好日子,不是幸福吗?圣人言: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这难道不是好日子,不是幸福吗?”
管宁面带微笑,轻轻地点了点头:“论调虽然有些骇人听闻,但细细想来却很有一番道理。君子,还是应当淡泊宁静为上。”
华歆冷哼一身,不屑地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立大志、做大事,岂可空老于林泉?逍遥无为虽然听起来不错,但于国于家无利,还是不用的好。”
左伯、徐岳、王烈、邴原等人的看法各有不同,在高台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起来。而在高台之上,关于肖敢论点的争论就更多了。整个郡学广场都闹哄哄的。
就在一片喧哗之中,一队凶神恶煞的郡兵突然冲了进来,齐刷刷地亮出手里的环首刀,将论学的高台围得水泄不通。
郡功曹趾高气昂地踱步而出,一双眼睛毒蛇般地盯住肖敢,怒斥道:“大胆狂徒,居然敢非议府君新政!来人啊,给我把他抓下来,压入大牢!”
仿佛一盆凉水哗啦一下从头淋到了脚,肖敢好不容易攒出来的热血瞬间凉了个透彻。他哆哆嗦嗦地站在高台上,像只受惊的兔子一般,努力地辩驳道:“我只是在高台论学,并没有触犯王法,你、你们凭什么抓我?”
郡功曹冷笑道:“刘府君开设百工馆,广招能工巧匠,改良农具器械,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你一个小小的庶民,却在此反对百工馆、毁谤府君,公然和朝廷作对。你还敢说你没有触犯王法?来人呀,给我把他拖下来!”
“住手!”
孙乾和高诱对视一眼,心中俱是了然。
显然,郡功曹就是图穷匕现的那个匕。
如果今天让他将肖敢带走了,那么屎盆子就会被牢牢地扣在刘备的头上。今后人们再提起玄菟郡刘玄德,只会认为他是个刚愎自用,容不下和他有相反意见的小人。
到那时,刘备仁德的名声就彻底毁了!
绝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孙乾一边暗中派人去给刘备送信,一边站出来制止郡功曹的行动:“高台论学,因稷下、从太学,百家争鸣、广开言路。士人们各有争论,本是常理,如何能因言论罪?还不快速速退下!”
郡功曹恭敬地拱手一揖,脚下却分毫未动:“早有密探来报,鲜卑奸细潜入玄菟郡内,妄图扰乱政事、趁机谋利。这人在高台之上痛批府君新政,用心险恶,必定就是那通敌卖国的奸细!还请祭酒不要心软,让在下将他带走吧。”
“通敌卖国”的大帽子一扣下来,肖敢只觉得眼前一黑,两条腿都软了,赶紧向孙乾呼救:“冤枉啊!小人出生玄菟郡西盖马县,姓肖,家里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祭酒派人一查便知。小人身家清白,从未与鲜卑人有过往来,怎么可能是奸细?”
郡功曹斜睨了一眼,阴恻恻地道:“你现在不肯招,等到了大牢里自然就会招了。”
“慢着!”孙乾一个跨步挡在肖敢身前,厉声道:“此等大事岂可凭一言而抓人?还请功曹先拿出证据来吧!”
两方你来我往僵持不下,高台下的左伯、徐岳等人也都心急如焚。
他们虽然并不清楚这其中的明争暗斗,但却也本能地明白肖敢不能就这样被带走。
一时之间,众人心里全都只剩下了一个念头:刘府君,你快来吧!刘府君,你快来吧!
“刘府君来了!”
也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众人立刻循着声音转过了头去。
霎时间,千万道目光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越过寒光凌厉的兵甲、越过端庄肃穆的高台、越过重峦叠嶂的郡学学舍,最终落到了那个信步而来的身影上。
那个身影十分年轻,未及弱冠的身躯还带着嫩笋般的青涩,但那深邃的双眼早已盛满了苍松般的坚毅。
那沉静的脸庞上没有多余的表情,但当阳光轻撒而下时,当你凝眸看去时,却依然能从那微微上挑的眉眼中读出春风般的和煦,能从那紧抿的薄唇上看到冬雪般的寒意。
然后,便是恍惚了时光与天地。
“拜见刘府君!”
片刻的寂静后,千百的民众次第跪拜于地,向他们的府君见礼。
【作者有话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70-80(第4/14页)
注1:《庄子·外篇·天地》
第73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府君。”
郡功曹一改之前的咄咄逼人, 恭敬地向着刘备作揖行礼。垂下头颅后露出一段带着绒毛的后脖颈,显得他整个人十分乖顺。
但明眼人都知道,那不过是匕首暂时藏进阴影里的假象。
阿备斜睨了一眼, 脚步不停地直接略过了郡功曹。
虽然没有直接用巴掌抽脸子,但最终的效果,比直接用巴掌还要好。
左伯、徐岳、管宁等人互相对望一眼, 都忍不住勾起了嘴角。而郡功曹本人, 脸色也是青一阵白一阵,不甘了半晌,还是只能将话语全都咽进肚子里。
阿备走到那队拿着环首刀的郡兵前,随意地点出一人, 问道:“你们怎么到郡学来了?”
被点到的郡兵老实回答:“是队长带我们来的。”
阿备一点头, 又问道:“我之前宣布的, 军中的三大纪律是什么,你还记得吗?”
郡兵立刻立正站好,气势昂扬地答道:“三大纪律分别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很好。”阿备微笑, 冷峻的眉眼如同融化的初雪般带着暖意, “你们听从队长的指挥来到这里抓人, 严格地遵守了第一大纪律——是个好兵,当赏!回去之后, 每个人都奖励半个月的饷。”
“谢府君!”
得了夸奖又得了钱财的郡兵们异口同声地拜谢, 高兴得眉毛都要飞起来了。
阿备又侧身问道:“队长何在?”
一个长着小胡子的中年人立刻站了出来, 眉开眼笑地向着刘备作揖。显然, 队长蒋大柱已经在心里盘算好了那一笔奖励该如何花销了。
但阿备却没能让他如愿。
阿备剑眉一竖,清俊的面庞上便凝上了一层冷霜, 暴雷般地呵斥道:“你带着郡兵出来可有长官的命令?可有郡都尉的调令?可有本府的口令?什么都没有, 就擅自带兵出营, 违反军令!按照军规,当杖二十、罚饷一个月!”
阿备话音一落,便立刻有兵士将蒋大柱按在了地上,结结实实地打了二十军棍,直把那蒋大柱打得皮开肉绽、哀痛连连,随后又像拖死狗一般将其拖出了郡学。
围观的众人见了,顿时发出阵阵欢呼。尤其是刚刚被威胁过的肖敢,更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现场唯一难受的人,便只剩下了郡功曹。但不管他的内心再如何地羞恼和不甘,事到如今都已经无力回天了。他也只能掩着面,狼狈地离开了郡学。
孙乾和高诱这才迎了上来,再次向刘备见礼。说过了场面上的客套话之后,孙乾主动指着肖敢道:“肖君本次的高台论学正好告一段落,府君不如点评一番?”
孙乾到底是君子仁心,不忍心肖敢这个无辜之人因为刘备集团和张王两族的争斗而始终惴惴。他请刘备来点评肖敢的观点,就是让刘备这个郡太守兼当事人亲自给这件事定一个调子。
调子定好了,这件事就算是彻底翻篇了。
阿备自然是明白孙乾的用意。他凝眸向着肖敢看去,几乎是想也没想地开口道:“肖君的观点,备之前也有所耳闻。至于备的看法……”
高台上,肖敢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紧张地咽下了口水。
阿备稍一停顿,轻笑道:“备的看法,并不重要。”
在一片哗然之中,阿备朗声道:“真理是永远客观存在的,并不会因为备的看法,真理就变成谬误,谬误就变成真理。”
北境的风带着凛冽之气背向而来,高高地掀起了刘备玄色的衣衫,也轻易地将那清朗的话语带去了远方。
它们飘过近前的孙乾和高诱,飘过了高台上的肖敢,飘过了低头沉思的左伯、管宁等人,也飘过了郡学中的每一个人。
声音随风而散,但那些隽永的字句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中。
再没有任何的异议,也没有任何的不平,所有人都向着刘备恭敬一揖,心悦诚服地道:“谢府君指教!”
阿备又看向肖敢:“真理与道理一字之差,却相去万里之遥。如同好竽与滥竽,珍珠还是鱼目。世人常常欢呼自己找到了真理,却不知道自己不过是误抓了滥竽和鱼目。”
肖敢听得入神了,立刻问道:“那又该如何区分好竽与滥竽,珍珠与鱼目呢?”
“实践。”阿备等的正是这句话。有这么一句询问,他才好借机将千年后千锤百炼的真理传播出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真正能落得下、行得通、走得远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反之,那些只能停留在书面上、口舌中,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印证的,就只是局限的道理。”
“备亦非掌握着真理。备现在在玄菟郡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在实践,看看我心中的所思所想到底是好竽还是滥竽、珍珠还是鱼目、真理还是道理。”
他的身体诞生于东汉末年,他的灵魂来自一千八百年后。他学习过千百年来的历史兴衰、朝代变迁,也见识过千年后的繁荣富足、技术进步。
但他并不能肯定,千年后的经验与知识完全适用于千年前的东汉末年。
他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是一个来自千年后的普通人,并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绝不能因为穿越者的身份而变得自大和盲目自信。
东汉末年的人们在艰难地摸索着,他也在艰难地摸索着。
东汉末年的人们在蹒跚地实践着,他也在蹒跚地实践着。
他从前是,现在是,今后也是——永远都将会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摸索前行的探路者。
阿备长叹一声,恳切地道:“与君共勉。与诸君共勉!”
肖敢的心中百感交集,几乎要感动得落下泪来。他抿一抿嘴唇,瞬间下定了决心:“敢愿去往村落野地,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今生若无所得,绝不回来再见府君!”
郡学中的其他学子亦是热血沸腾,不少人也跟着宣布自己将要去四方游学,亲自到地方上去实践自己的学说,检验自己的真理。
一时之间,小小的郡学中热闹非凡,无数颗火热的心如同无数个落入凡间的小太阳,将北疆的风霜一扫而空。
左伯已经是当了爷爷的人了,近年来也时常感到身体衰弱、精力不济。但此时站在这郡学广场上,左伯却突然觉得自己精神也好、眼睛也亮了,仿佛整个人又重新回到了青春正好的二十岁。
“我打算留在玄菟郡,在百工馆中实践一下我的真理。”左伯笑着看向其他人,“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呢?”
“岳也正有此意!”
“宁也愿意留下。”
“刘府君乃是难得的明主,歆愿尽心辅之。”
“原也愿为刘府君驱使。”
“烈也不走了!”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个人想要就此离开。几人对望一眼,都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70-80(第5/14页)
孔子曾有言: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他们这些远人,是彻彻底底地被刘备的“文德”给“安之”!,……
顺利解决了郡学的冲突后,阿备便带着人马回到了衙署中。刘德然的情报早就等候多时了。
情报上的内容果然不出阿备所料——郡学重开之后,安稳了一段时间的张王两族渐渐地觉得自己又行了,于是筹划着从舆论方面对刘备进行打击。
他们先是盯上了与刘备正见不合的肖敢,然后买通下人在论学的抽签上做了手脚,又暗中鼓动肖敢在高台论学时公开抨击百工馆。最后他们再打着“维护刘备”的旗号将肖敢做掉,彻底地将心胸狭窄、不修仁德的屎盆子扣在刘备的头上。
“利益冲突,互相攻讦,本是世间常态。张王两族想要打倒我,本也算不得什么错事。只是……”阿备叹了一声,心中悲凉,“他们不该将无辜的肖敢牵扯进来,将他人的名声和性命当做自己的垫脚石、杀人刀。”
刘德然也十分鄙夷这种做法,当即问道:“可要将人拿下?”
阿备的眼光却看得更加透彻深远:“张王两族行事狡诈,这次的事情也做得干净利落。暴露出来的都是些小喽啰,真正能将张王两族的定罪的证据一个也没有。此时若我们轻举妄动,不仅难以撼动两族,更是会打草惊蛇。”
刘德然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明白刘备说的才是正理,只能捏紧了拳头咬牙忍耐。
阿备轻轻地拍了拍刘德然紧握的拳头,继续道:“更何况,目前我们的头等大事并非张王两族,而是另有其人。”
阿备走到悬挂的地图前,对着玄菟郡的北面重重一指。
“鲜卑!”
秋高气爽,财货丰收。马匹肥壮,劫掠开始。
在墨迹重重的地图之外,在玄菟郡的北方之北。成千上万的马匹被凶猛的汉子驾驭者,如洪流般一路南下。
杂乱的马蹄踏起滚滚黄沙,更将带来绵延千百里的鲜血和死亡!
那就是东汉帝国北面的宿敌——鲜卑!
【作者有话说】
注1: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是作者编的。为避免小黑屋,具体出处请各位读者朋友自行检索。
注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74章 诱敌深入再深入
自建宁元年(168年)以来, 鲜卑每年秋天都会南下劫掠大汉的边郡诸塞,杀死数不尽的大汉百姓,抢走数不尽的粮食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