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2 / 2)
阿备收到一份正式的请柬,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阿备受到一份来自曹操的请柬,这也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但阿备收到一份十分正式的又来自曹操的请柬, 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毕竟阿备和曹操现在已经是刎颈之交的交情了,平时交往也都非常亲近随意。如果彼此想要见面,只需要提前派个仆从上门说一声, 甚至直接上门就可以了, 根本用不着非常正式地递请柬。
事出反常必有妖,阿备也不得不重视起来,穿着自己最好的一件锦袍,体体面面地来到了曹府。
见到曹操之后, 两人之间自然又是一番亲热的叙话。只是阿备注意到, 曹操在言谈之间多次提及他的父亲曹嵩。
比如, 两人举杯喝酒的时候,曹操就说这酒是他父亲专门从老家谯县托人带过来的,风味独特, 雒阳难得一见;比如, 两人吃烤羊肉的时候, 曹操又说这羊是他父亲特意吩咐下人做的,放了很多时兴的香料, 滋味美妙……
这一来二去的, 阿备也琢磨出一点名堂来了。原来这次的小宴名义上是曹操请的, 实际上是曹嵩请的。而这顿小宴的真实目的, 恐怕还是想要向他求点什么事。
只是曹嵩毕竟是长辈,之前又和阿备闹过一点别扭, 所以不好亲自来, 就让与阿备交好的曹操来。外面说起来, 这样也是符合对等交往的礼数的。
阿备见曹操在那里说来说去打着圈儿地绕弯子,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开口,便善解人意地道:“小辈今日能享受如此美味的酒菜,真是托了令尊的福了。听闻令尊近日迁为了大司农,真是可喜可贺啊!”
曹操见刘备主动提到他的父亲曹嵩,知道刘备这是看出了今日小宴的真实目的,不由地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放下了手中的酒盏。
此时的单纯青年曹操,还不喜欢搞虚与委蛇那一套。他叹了口气,老实地道:“不瞒你说,家父虽然得了大司农之位,却整日忧心忡忡,觉得富贵落魄只在转瞬之间。听闻玄德常被圣上召见,颇知圣心,便想请你指教一二。”
听明白了曹家的意思,阿备也不给曹操来虚的,直接道:“指教算不上,不过我到的确是猜到点陛下的心思,或许能帮得上令尊的忙。”
曹操道:“请讲。”
阿备道:“据我的观察,陛下最挂念的就两件事:第一,国库空虚,难以使天下百姓安定;第二,少府空虚,难以使其施展雄心抱负。如果令尊能献一策而解两难,立下大功,自然就不必再忧愁了。”
曹操道:“不知玄德有何良策?”
“俗话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我也没什么良策,不过是翻翻旧例罢了。”阿备笑道,“如今的义马石炭矿,所产九成归入陛下少府,使陛下能够借此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另外一成归入国库,使百姓们可以从中获利,生活安定。这不正是‘公私各得,两难自解’吗?
令尊不妨上一道奏疏,将这件事做成成例,继续延续下去,并且推广到全国。今后,凡是陛下派人发掘到的各种矿产,就以陛下私人的名义经营,所得归入少府,另外再缴税给国库。
因为有义马石炭矿的事例在前,百官们不会有太多反对的。”
岁首大祭之后,阿备也在思考张温和他背后的世家大族为什么那么在意义马石炭矿的归属。毕竟义马石炭矿虽然利润不错,但只是一个低级的石炭矿,不是金矿银矿,还达不到让众多世家大族非得分一杯羹的地步。
后来,阿备想明白了。世家大族这是怕义马石炭矿开了头之后,刘宏要顺藤摸瓜将其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30-40(第6/18页)
矿产的经营权全部收回去——这就动了世家大族的命根子了。所以世家大族们主动出击,派出张温去争夺义马石炭矿的经营权,将刘宏收矿产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至于刘宏那边,不能说他没有这样的想法,但他目前确实没有实力做到这一步。汉章帝和汉和帝作为东汉的第三代、第四代皇帝,皇权稳固,都做不到收回盐铁经营权,汉灵帝作为东汉的末代皇帝,那就更加做不到了。
所以,阿备给主动加了一个限制条件——只有刘宏派出的人找到的矿产,才能归属于刘宏私人。这和大汉此时实行的“谁发现的矿产,该矿产就归谁经营”的私营规则是完全一样的。
如此以来,这番操作既不会动世家大族们已有的蛋糕,又可以拓展刘宏的利益。算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了。
聪慧如曹操,很快就理解了这条计策的精妙之处,忍不住举起酒杯,连声赞叹:“玄德奇谋,我不如也!”
两人宴饮欢愉,又商量了一些细节。第二天,曹操去曹嵩那里告知事情的进展,并且将刘备的献策细细讲述了一番。阿备也趁着继续“奇妙故事小讲堂”的机会,将这件事禀告给了刘宏。曹操和阿备就这样牵线搭桥,将这件事给暗中定了下来。
几日后,大司农曹嵩上奏说了这件事。他还特别贴心地表示:因为皇帝本人就是国库的主人,所以只需要缴纳一成税赋即可。
刘宏则大方地回复:皇帝是天下人的君父,需要给天下做出表率。只缴一成税太少了,还是应该缴两成。
就这样一来一去,双方各退一步又各进一步,里子面子都全了。皇帝拿到了未来的矿产经营权,世家大族保住了自己现有的利益,国库得到了更多赋税,大司农曹嵩得到了圣宠地位稳固——大家都很满意。
而阿备也趁热打铁,拿出了另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舆图:“臣夜观天象,见东北方星辰有异。经过推算,这是有一处新的矿藏现世了!臣恳请陛下让臣带人去实地勘察,找到矿藏,以献陛下!”
全年得到了义马石炭矿之后,刘宏的少府肥了不少。可惜好景不长,今年一场春旱,国库里的钱不够赈灾,刘宏就从少府里拨了不少钱粮。
刚鼓了几天的钱袋子就这样干瘪了下去,刘宏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心痛不已。如今一听刘备又找到了新的矿藏,就像是瞌睡来了有人递枕头一样,顿时欢欣不已,一叠声地问道:“真的吗?这次是什么矿啊?是金矿还是铜矿?能挖多少年啊?……”
阿备一边指着舆图介绍,一边道:“当然是真的。具体是什么矿、能挖多少年,还要现场探查了之后才知道。不过,根据我的推算,这至少是一个石炭矿。”
虽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金矿,但刘宏依然很开心。他伸头去看刘备手里的舆图,只见路线清晰、标识齐全,绝不是一朝一夕只见就能绘成的。
刘宏意识到了其中的玄机:“这份图,是你早就准备好了的吧?你早就推测出了下一个矿藏,所以你才会给朕和曹司农出那样的主意!”
阿备歪头笑道:“陛下圣明。”
“你啊!你啊!”有人肯这样为自己用心筹谋,刘宏心里暖洋洋的,忍不住笑着指了指刘备。随后,他顺着刘备的手指仔细地看了看舆图,不由地皱起了眉头:“这个矿在玄菟郡?这有点远啊……”
玄菟郡,大概就是现代的辽阳市到铁岭市再到抚顺市的这个三角区域。距离东汉时期的雒阳城差不多四千汉里,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偏远边陲、天涯海角。
华夏之地物产丰富。按照现代社会的行政区划,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有着大量的各种矿产。这一次,阿备没有拿出地理位置更近的山西的煤矿或者山东的金矿,而是拿出千里之外的东北地区的矿藏,则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阿备明白,和汉末三国时期的其他诸侯霸主相比,自己最大的短板就是根基浅薄。
世代居住在涿县的刘氏家族或许在当地还有点脸面,但无论是跟四世三公、位于天下士族之首的袁绍、袁术相比,还是跟老爹是费亭候且当过三公、家产不可计数的曹操相比,其权势、财富都不值一提。
而且,就算是在这个不怎么样的大家族里,原主也只是个没落的旁支,要不然原主小时候也不会沦落到织席贩履为生。
现代很多人都认为,在华夏古代,奋斗的单位不是一个家庭而是一个家族。认为只要你家族显赫,你就一定能靠家族混得好,你就一定不是普通人。但其实这过分夸大了家族对个人的作用。
在真实的家族运转中,宗家和分家的待遇是不一样的,主支和旁支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不只是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作为宗家主支可以每天锦衣玉食、众人奉承,而贾璜的妻子就得给凤姐“跪着借当头”,贾芸想谋个差事也得到处借钱低伏做小。
比如老舍也在《正红旗下》里记录,自己一家人身为旗人每个月都入不敷出,卖烧饼的也敢指着他们咒骂挖苦。
可见,对于落魄的小家庭或者个人而言,显赫的家族并不能带给他们多少益处。
当然了,如果一个人靠自己的力量混出头了,那么家族的力量就会投射到他的身上,帮助他再往上走。
说白了,家族势力就像是嫌贫爱富的吝啬鬼,从来不会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
原主,或者说现在的阿备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地位。说是皇族宗室,但只是名头好听;说是大家族的人,但借不到什么力。一切的一切,还得靠自己努力奋斗。
而想要真的混出头、获得实打实的权势,那么就一定得有一块踏踏实实的根据地。
于是,阿备对着大汉十三州的地图看了又看、找了又找,终于选定了自己心仪的风水宝地——玄菟郡。
首先,这个玄菟郡位于幽州,和原主的老家涿郡同属一个州,既可以方便他以幽州人的身份行事,又可以方便他从老家找人出来组建团队。
其次,这个玄菟郡位于半封闭的辽东区域。几十年后,公孙家几乎将这一片经营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甚至现代某些历史爱好者将其封为三国时期的“第四国”。那么无论阿备今后是要扶助明主还是想争霸天下,都可以将其作为稳定的大后方。
当然,甘蔗没有两头甜的,玄菟郡有着诸多好处自然也有着诸多坏处。不过再三权衡之后,阿备仍然选择了玄菟郡。
阿备道:“好东西总是难以取得的,就像珍贵的药材总是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深处,美丽的珍珠总是潜伏在极深的海面之下。玄菟郡虽然远,但为了陛下的雄才伟略,备愿意亲自前往,将矿藏挖掘出来!”
刘宏的心思默默地转了一圈,发现确实没有其他人比刘备更适合这个任务了,当即道:“好!朕就封你为玄菟郡太守,全权负责此事!”
于是,不过几个月功夫,阿备就从四百石的中藏府丞直接升为了两千石的太守了!
【作者有话说】
注1:《红楼梦》
第35章 东汉张道人
刘宏喜滋滋地畅想着无数钱财如海浪一般涌进自己的少府私库, 一扭头,突然发现刘备正一脸幽怨地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30-40(第7/18页)
望着自己。虽然刘宏自认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但在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的注视下还是莫名地心虚了几分。
“玄德, 你这样看着朕做什么?”
“陛下,”阿备嘿嘿地笑着,搓了搓手, “如义马那样的露天石炭矿, 百中无一。此次玄菟郡的矿藏,必然也是深埋于地下。陛下,您也是知道的,要想挖出深埋于地下的矿藏必然要付出许多人力物力, 建设许多营房设施, 这样一来就得花不少的钱粮……”
刘宏了然:原来是来要钱的。
刘宏故意装作不明白, 道:“你身为玄菟郡太守,到时候调拨玄菟郡府库里的钱粮就是了。”
阿备道:“可郡府库里的钱粮,原本是有他用的。如果被用来挖矿了, 必然会耽误其他诸如水利、农耕……等事项, 郡内的百姓必然会怨声载道的。”
刘宏皱了皱眉头, 假装惊讶地道:“朕一时疏忽,竟然没想到这里。依玄德所想, 应该怎么办呢?”
阿备作揖道:“愿陛下拨出矿藏的一成利润留于郡内府库。这笔钱, 一是用于挖掘矿藏的各种用途, 二是用于兴修水利、建设道路、整顿军务。如此一来, 矿藏所产取之于玄菟用之于玄菟,玄菟郡内子民个个安居乐业, 必定感沐于陛下恩德, 愈发爱重陛下。”
见刘备一本正经的模样, 刘宏忍不住笑了起来:“行吧,那就依你所言,留下一成利润吧。”
按照大汉的律法,私人矿藏都是要交三成税的。刘宏现在只需要交两成税,再拨出一成利润给刘备,对于刘宏本人来说也并没有多给钱。所以刘宏的心态非常放松,想也不想地就答应了。
阿备又道:“备之前有个改进纸张的法子。这次到了玄菟郡后,备想自己开个造纸作坊。”
刘宏仔细想了一会儿,才想起还有造纸的这么一档子事。
没办法,挖矿卖矿实在是太赚钱了。有了这么个轻松赚大钱的门道,谁还会把造纸卖钱这种辛苦生意放在心上?要不是刘备这次主动提起来,刘宏恐怕到了西天如来那里都不一定能再想起这件事。
刘宏当即道:“这种小事,你自己看着办就行了。”
刘宏的意思很明确:我之前的确想得到造纸改良术,但现在我已经看不上这点小东西了。你自己拿回去,随便你怎么弄吧。
阿备当即笑纳。这次玄菟郡的利益划分,就这样谈妥了。
虽然损失了一成的利润,但财迷刘宏心里是高兴的。
毕竟玄菟郡远在四千里之外,刘备要是真的动了歪心思,在挖矿卖矿的时候截留一些利润,不仅是轻而易举的,而且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别说了千里之外的地方了,就是近在咫尺的雒阳皇宫内,那些他亲近信任的宦官们也经常借着职务之便各种截留得利。
刘宏心里很清楚这些事情。
他放任这些事情的存在,一是因为他知道让人替他办事就要给够好处,而是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没办法彻底杜绝这种行为的。
而现在,刘备大大方方地来找他商量,说想要留下一成利润。那么就说明刘备只会留下这一成的利润,其他的七成利润都是他的。总的算下来,他的收益还可能会更大。
同时,刘备光不仅明正大地说明了此事,而且还把造纸的这件小事也一同请示了他,足见刘备的性情是多么的光明磊落——这是可以完全信任的人。以后如果他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办,就可以放心地托付给刘备了。
刘宏的这番心思,自然是早就被阿备揣摩地透透的了,因此他才故意说出了这番话。事实证明,他的揣测非常正确,涉及利润的双方都对最后的分配方案非常满意。
……
朝廷对刘备的正式任命第二天就下来了。
一个区区四百石的中藏府丞,在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建立任何大功劳的前提下,突然就被越级提拔成了两千石的郡守,已经是一件足以惹起朝野非议的大事件了。
但事实却是,朝野不仅对此反应平静,百官们还全都接受良好。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因为这个玄菟郡太守实在是不好当。
首先,玄菟郡位于大汉的最北部,那里天寒地冻、生活贫乏,稍微有点儿心气的人都不会呆在那里。同样的,也没有人想要去那里做官。
其次,玄菟郡虽然名义上是一个郡,但下辖只有六个县,一万一千五百九十四户,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口人。按照大汉的规矩,如果一个县的户口超过一万就设置一个县令,不满一万就只设置一个县长。玄菟郡一个郡就只相当于一个大县,郡太守只相当于一个县令,实在是没有什么牌面。
再次,玄菟郡位于大汉东北边陲,位于和鲜卑、高句丽的交界处,是名副其实的三不管地带。玄菟郡不仅经常被劫掠,而且玄菟郡太守还经常被贼寇杀害。玄菟郡太守一年换一次、两次、甚至三次都是很常见的。刘备这一次能被封为玄菟郡太守,就是因为上任太守仅仅上任半年就死于非命,这个官职空出来了。
总之,玄菟郡太守的这个职位又穷、又小、又危险,人人避之不及。刘备被突然越级提拔成了玄菟郡太守,没有人会因此眼红嫉妒他,反而对他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百官:感谢这个替死鬼,又为我们家族的青年才俊至少延寿半年!
以上三点,就是玄菟郡的缺点了。但在此之前,阿备已经再三权衡过了。他自己根基浅薄,要是突然成了某些大郡、富郡的郡守,必定是坐不稳的。这种情况下,玄菟郡的缺点反而成了他顺利就职的优点。
可以说,阿备和玄菟郡就是破锅配破盖——天生一对。
而事情的发展,也果然如阿备所料。朝廷百官对他的升职就任没有任何异议,甚至是乐见其成的。
阿备离开雒阳的时间被定在了四月初。
熹平五年(176年)的四月是个离别的四月。
先是庐江南蛮反叛,卢植被朝廷封为庐江太守,即刻启程平叛。卢植匆忙地将学舍解散,学生们也只得各奔东西。
因为刘备去玄菟郡上任的时候必然会路过涿郡,刘德然便约定和他同行。原本公孙瓒也打算一同回幽州,但没几天就收到一封家书,说他的妻子病重。公孙瓒与妻子感情甚笃,在雒阳一刻也呆不住了,便先启程返回幽州。
紧接着曹操升任顿丘县令,要离开雒阳去赴任。
于是,刘备这个在几个月前被人送别的人,此时却成为了留守在雒阳城内的最后一人,一个接一个地送走了自己的师长、同窗、好友。
这天,阿备送别曹操。两个人牵着马,在雒阳城外的道路上缓缓而行。
此时,一大片乌云漠漠地压了过来,一时之间竟让人产生了泰山压顶无法呼吸的错觉。见此情景,曹操原本就略带愁容的脸庞更加阴沉,失落地不住叹气。
阿备道:“从四百石的雒阳北部都尉到八百石的顿丘县令,乃是升迁的好事情。孟德兄何故叹息?”
曹操道:“明升暗降罢了。蹇硕之流看不惯我在雒阳城里公正执法,又不好出手直接干掉我,于是将我远远地调离雒阳城,既可以得清净,又可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30-40(第8/18页)
截断我在中央任职的仕途,一举两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申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以孟德兄的才智,必定能将顿丘治理得富足安定。到时候,还怕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再回到雒阳城吗?”阿备笑道,“再说了,孟德兄的平生所愿是当好一郡太守,终有一天是要离开雒阳去到地方上的。现在你先去地方担任县令,正好为未来做郡守打好基础。”
曹操原本愤懑不平,如今听刘备这么一劝慰,顿时感到心中一松,原本堵在胸中的块垒也随之烟消云散。再抬头远望时,只觉得天地辽阔,无处不可作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此时,有金色的阳光倔强地从乌云的缝隙中透出。满目之间,只觉得金光裂变,彩霞飞腾,满空缭绕,瑰丽非常。
“龙挂!”阿备指着天空,笑道,“好兆头啊!这是上天在向孟德兄道喜呢!孟德兄此去顿丘,必定能逢凶化吉、事事顺遂!将来孟德兄做了郡太守,可不要忘记我们在月下之约啊!”
曹操摆手笑道:“月下之约,我自然不敢忘记。可现在我为县令,玄德为太守。玄德的官做得比我还大,我哪里还敢征辟你?我只盼玄德当上公卿后,不要忘记你我折桂知交的情谊,多多提携我。”
两个人互相吹捧,一通笑闹,将气氛抬得热热闹闹的。旁边的小路上却突然传来一声叹息,一个充满沧桑感的声音道:“今日相交欢,明日各奔散。此时把酒盏,他年对刀兵。亲朋何所益?富贵迷人眼。伏尸百万日,攀龙附凤时。”
诗歌的言辞之间尽是不详之兆,隐约之间甚至在断言刘备和曹操两人日后一定会刀兵相见、相互残杀,轻而易举地就将原本好不容易才烘托出来的欢乐气氛散了个干干净净。
曹操心中大感不快,面色不豫地呵斥道:“哪里来的鬼祟小人?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只敢在暗处谣言中伤他人!”
“贫道脚程稍慢,未能及时拜见两位上官,恕罪。”说话间,一位四十岁左右的道士慢悠悠地从树丛里转了出来。只见他身披鹤氅,手持藜杖,仙风道骨,极有气概。
阿备按住想要动手的曹操,问道:“你是哪里来的道士?”
老道人道:“贫道得仙人授予天书,自学成才,云游四海,并无出处。”
阿备又问:“那你总有姓名吧?”
老道人道:“贫道姓名粗鄙,不堪入上官耳目。两位上官呼某为张道即可。”
阿备心想:哦,原来这个道士姓张。
在汉末,姓张的道士多不胜数。
创建了正一道的张道陵姓张,创建了五斗米道的张修姓张,后来创建了太平道领导了轰轰烈烈黄巾起义的张角三兄弟也姓张。
整个汉末道教圈子几乎都快被姓张的给包圆了,好像是个人不姓张都不好意思在这个圈子里混似的。在现代社会,还有网友调侃:如果玉皇大帝有姓名,那么他应该也姓张。
阿备在看相关历史科普视频的时候就猜想,或许有些人本来不姓张的,但因为做了道士,想要混得好一点,就故意给自己改姓张。
因此,当老道人说自己姓张的时候,阿备心中并没有多少波动。
他对自己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又不是刘先主的锦鲤体质,哪里能随便一遇就遇见某张姓道教大佬呢?
而且,阿备强烈怀疑这个“张”是老道人临时想出来的假姓名。毕竟他身旁的曹操已经是双拳紧握,一副恨不得立刻冲上去将对方胖揍一顿的模样。易地而处,他做了欠揍的事情之后也会机智地给自己改个假名字,方便以后跑路。
阿备作为一个受过现代唯物主义教育的大好青年,自然是不信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的。但张道人刚刚说的那几句话,出乎意料地暗和了历史上刘备与曹操的结局,不由地升起了一点兴趣。
阿备问道:“张道人,你刚刚说的那一番话,可有什么依据?”
张道人笑道:“两位上官以龙挂比喻自身,认为是吉兆。但仔细看这龙挂,只见云而不见龙,有龙形却无龙影。龙为阳,云为阴。此龙挂便是阴盛而阳弱,正好符合坤卦上六爻的状态。
上六爻的爻辞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比喻阴阳交接,战斗激烈,两者流出的血都交融在了一起,形成了驳杂的黑黄色。
两位上官以龙挂比喻自身,自然对应这一阴一阳。今日,你们二人虽然交好亲密,但日后必定如爻辞所示兵戎相见!”
曹操不屑地哼道:“一派胡言。”
阿备也觉得这个张道人挺能胡扯的,但这种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东西很难被直接戳破。于是,他决定迂回一点,从侧面击破张道人的防线。
阿备整肃衣冠,正色道:“张道人道法高深,不知可否为在下和在下的好友算一算前程?”
张道人道:“不知上官想怎么算呢?”
阿备以手指天,笑道:“请就用这龙挂来算一算吧?”
张道人愣了一下,明白自己这是被人给戏耍了。但刘备态度极好,把他架得高高的,他现在也不好甩脸子就走,便道:“刚刚是阴盛阳弱,阴阳交接。如今上官再问,阳气已经渐渐升上来了,于是坤卦的初爻从阴变成阳,坤卦变成复卦。
复卦上为地下为雷,就像是雷在土地中震动,春回大地,万象更生。上官的前程虽然会遭受一些小磨难,但只要不急不躁、妥善解决,一切都会顺利的。”
“张道人高见,但在下却还是有点小小的疑问。”阿备故作苦恼地道,“如果我能妥善地解决一路上的问题,那么一切自然就会顺利,那和我算出的是不是复卦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如果我不能妥善地解决一路上的问题,那么一切自然就不会顺利,那和我算出的是不是复卦又有什么关系呢?”
命理忽悠学之所以能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倒果为因,模糊客观逻辑。而想要驳倒它也很简单,那就是纠正因果,将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单独拿出来,斩断其和命理话术的联系。
就像春秋战国时那么多诸侯霸主,修建了那么多讲究风水的豪宅。还宣扬就是因为这样的宅子藏风纳气,他们才能富贵安泰万万年。结果最后大秦横扫六合,诸侯霸主都一一覆灭,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豪宅突然就不藏风、不纳气了吗?
果然,阿备此话一出,张道人顿时呆立当场,说不出话来。
曹操本来不想搭理张道人的,但此时听了刘备的一番话,立刻反应过来刘备的真意。
于是,他非常有默契地配合道:“张道人得仙人授书,必定道法不凡。还请以此龙挂,为在下也算一算前程!”
说完,曹操还故意将手放在剑柄上按了按,隐隐有威胁之意。
张道人的心跳都漏了一拍,很想转身就跑。但他已经是四十多岁的老年人了,面前的这两位却只是刚刚二十岁的年轻人,而且还都有骏马在侧。
张道人默默地对比了一下双方的实力,最终只能硬着头皮道:“这位上官再问之时,阳气已经更盛了。所以复卦再度变为大壮卦,上为震雷卦,下为乾天卦。
此卦是天上雷鸣闪动,声势宏大,阳气盛壮。卦辞为利贞,因此前途顺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30-40(第9/18页)
这一次,张道人的措辞小心了许多,根本没有提及现实世界的逻辑关系,全部都只讲卦象。
曹操笑道:“震雷卦是一爻阳两爻阴。张道人为什么只给了我一个阳爻呢?”
张道人道:“阳气逐渐升起,但又没有完全驱散阴气,所以是一个阳爻。”
曹操又道:“那为什么不能是两个阳爻呢?我堂堂男儿,难道阴气就如此之盛吗?”
张道人愣在当场,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曹操用的这招叫做“刨根问底”,是典型的“掀桌子式”抬杠战术。这招不但对付命理忽悠学很管用,对付其他普通问答也很管用。
比如一个人说他“今天吃饺子了”,你就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吃饺子,不吃包子或者馒头”;这个人回答“因为今天看到了白菜,就想吃白菜饺子”,你就又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吃白菜饺子,而不吃炒白菜或者猪肉炖白菜”……这样一路问下来,问到这个人今天“为什么要戴绿色的帽子,而不戴黑色的或者红色的”,一定能把人问得哑口无言、精神崩溃。
阿备和曹操两个人对视一眼,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所思所想,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原本被张道人的糟心话打破的欢乐气氛,终于又重新被抬了上来。
正在这时,一身闷雷响彻天空,那绚烂的龙挂消失不见,只留下了阴沉沉的漫天乌云。
阿备一揖道:“张道人之言令在下茅塞顿开,灵光乍现。在下偶有所思,也想要用这龙挂给张道人的前程算上一卦,不知道张道人是否愿意一听?”
张道人无可奈何地道:“请上官指教。”
阿备道:“龙挂消失,天地重回秩序,阴阳各归其位,所以张道人的这一卦是上为乾天卦、下为坤地卦,是一个否卦。
此卦天地不交、上下不合、万物闭塞。张道人的前途必然难以顺遂,心中所思所想终究无法实现,还望道人早日回头。”
阿备想得很清楚,无论这个张道人是一心想当神仙的真道士,还是一心想推翻大汉的假道士,他们的愿望都是注定无法实现的。所以他解卦的时候十分笃定,甚至还有空顺便给张道人的心中埋下一颗动摇道心的钉子。
果然,阿备再看张道人时,就见对方的眼中露出了几许迷惘和犹豫,原本飘然若仙的神态都消失了,看上去更像是个平凡的老年人了。
阿备和曹操不再多言,转身继续他们的路程。阿备送别了曹操,返回雒阳准备他的行李。而张道人则缓缓地走到了旁边的小树林中,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发起呆来。
片刻之后,一个青年道童捧着一些果子和清水找到了张道人。
“大贤良师,请用。”道童殷勤地服侍张道人吃喝。
张角推开了青年道童的手,只不住地叹气。
他一边用木棍在泥地上画出卦象,一边喃喃地道:“复卦,阳气复去往来,能见天地之心。那年轻人必定有着如春风般哺育万物的仁慈之心。
而复卦的上六爻为‘迷复’,乃大凶之兆。那年轻人必定是还没有彻底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要和谁为敌,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如果他一直带着这样迷惘的心思走下去,必然是要失败的啊……”
恍惚之间,张角眼前浮现出刘备与曹操相谈甚欢的场面,忍不住又是一声叹息。
张角又用木棍在旁边画出了一个大壮卦,喃喃道:“大壮卦,刚以动,乃是强中之强的卦象。看似吉利,却暗藏凶险。
那个年轻人之后的前途必然一片光明,能够高居公卿之位。但他越是胜利,便越是如同羝羊被藩篱缠绕一样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他能守正固志,不逾越君子之礼,那么他还能得到善终,否则就会遗臭万年、背万世骂名。”
“至于我自己……”
张角在泥地上画出一个否卦,呆呆地注视了良久。
片刻之后,他突然哈哈一笑,将泥地上的卦象全部抹去,将画卦的木棍折断抛下,昂首阔步地继续走向乌云下宏大壮美的雒阳城。
“我又何尝不知道,我的所思所想是绝难实现的。”
“年轻人,你很聪明,但我的道心可不是会被这样轻易动摇的!”
“早在我踏出那一步的时候,我就已经下定决心,此生决不回头了!”
贫道张角,请大汉赴死!
……
终于可以离开雒阳城,到外面去建设自己的根据地,阿备此时的心情还真有点像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先主逃离许昌时“鸟上青天,鱼入大海,再也不受羁绊了”的洒脱。
阿备这一次出行,除了带着刘德然之外,还带着高诱和曹不兴。
高诱也是卢植的学生,刘备的同窗,而且也是幽州涿郡涿县人。不过因为高诱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一心钻研经典,所以和刘备、公孙瓒、刘德然三人的关系不算特别亲近,算是“幽州三人组”的编外人员。
阿备和刘德然带上高诱,纯粹是因为同窗和同乡之情。大家一起回老家,路上做个伴。
而曹不兴,则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要一起走的。理由是他想给刘备打一段时间的工,换点黄色宣纸做报酬。
阿备思考了片刻后,道:“如果你愿意被我征辟,正式成为我的曹椽,那么我不仅可以稳定供应你大量黄色宣纸,而且还能教给你更多的关于绘画的知识。”
曹不兴是个彻彻底底的画痴,一听阿备给出的诱人条件,想也不想地就答应了。阿备再三提醒他再多想一想,曹不兴则表示:不用想了,我相信你的人品!
不怪阿备这样谨慎,东汉时期还是非常典型的二元君主制。虽然朝廷里有一个皇帝,名义上是所有人的君父,但对于下面的人来说,自己的老师、自己的顶头上司才是自己真正的主君。
这下面的一大票人被合称为“门生故吏”。
对于这些门生故吏来说,为了自己真的正主君而反抗更加高级的官员或者势力,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可以被写进史书而被广泛赞扬的美谈。
这也就是袁绍、袁术能在汉末争霸时打出漂亮开局的重要原因。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早就网罗了一大票只忠于他们的人,成为了皇帝之下的隐形皇帝了。
因此,阿备才让曹不兴对被自己征辟这件事多考虑考虑。同时,也只有曹不兴接受他的征辟,正式成为需要对他尽忠的臣子后,阿备才敢把自己超越时代的技术教给他。
见事情敲定了,阿备拿出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简易版水银气压仪和水准仪,为他讲解了一番使用办法。
这套仪器是阿备在雒阳城里当中藏府丞时开始着手准备的。
由于阿备此时还没有点亮玻璃制造的科技点,因此对水银气压仪和水准仪上的玻璃元件犯了难,只能想方设法地在东汉时期现有的技术里摸索、实践。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后,才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对于水银气压仪需要用到的玻璃管,阿备直接找到制作琉璃的工匠制作了一个。
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方的玻璃吹制技术便传入了华夏。到了东汉末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