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 > 第48章 细说四川方言“颗颗”,最后一个义项的本字几乎都不会写

第48章 细说四川方言“颗颗”,最后一个义项的本字几乎都不会写(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可儿的周爷 致命诱惑,沈总忙追妻 长安诡异见闻录 我都死遁了,男主们把我骨灰扬了 不栖梧桐只伴君 野性缠绵 一觉醒来被八块腹肌的糙汉缠上了 渣了财阀少爷后,被抓回强制亲哭 甜婚蜜意 魔道仙踪,道同悲

颗,普通话读作颗(kē),本义指小头,引申指颗粒状物。

四川方言发音颗(kǒ,上声,音同川话“可”)。

颗:《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苦果切,科上声。

可以看到,四川话发音为上声,是因为保留了古汉语发音,是对古汉语发音的珍贵传承。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展示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川话爱用叠音词,通常叠音为“颗颗”。

四川方言中,【颗颗】的常用词义如下:

一、指颗粒状的东西,名词。

发音kǒkó(叠音变调,音同川话“可壳”)

如:豌豆颗颗、包谷颗颗、颗颗酥、颗颗药。

例句:1、颗颗药要硙烂成面面药,才好喂给奶娃ㄦ。

2、把莴笋切成颗颗,炒宫保鸡丁。

3、老姜调味,通常切成片片或颗颗。颗颗状的老姜,简称姜颗颗。

二、指每一颗,量词。

kǒkǒ(量词不变调,音同川话“可可”)

例句:这瓜子,颗颗都脆。

三、皮肤上长的痤疮、疥疮、 疖子、疽痈等颗粒状物,名词。

发音kǒkó(叠音变调,音同川话“可壳”)

本字为“??” ,俗写成 “颗颗”,长在脸上、四肢或者身上等处的痤疮、疥疮、 疖子、疽痈等颗粒状物的泛称。

1. 痤疮:可能是感染或皮脂腺分泌过于旺盛引起。

2. 疥疮:通常是受到螨虫在人体表皮层内寄生引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词条打造火影 他好辣 三个反派崽崽的炮灰爸 没钱你修什么仙 LIKE 恐同Beta今天也在被迫贴贴 单向匹配 满门抄斩二十一次 背叛老好人正道夫君后 渣攻试图洗白[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