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9章 都能如愿以偿(2 / 2)
沈昭咬牙录下信息,录入国家记忆档案馆。次日清晨,系统生成回信,通过紫灯仪式送达归心集。当那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收到信件,看到孙子亲手刻字的影像重现眼前时,老妇当场昏厥,醒来后第一句话是:“他还记得我们的姓……他还记得……”
消息传开,各地忆育师纷纷响应,自发组织“寻忆行动”。他们走村串巷,收集遗物、解读残片、唤醒沉睡的线索。有人献出祖传铜锁,内藏母亲临终口述;有人掘开祖坟,在棺材夹层发现父亲手书日记;更有甚者,剖开旧琴腹,在琴腹内取出层层包裹的族谱。
沈昭并未停下。他继续北上,探访更多被遗忘之地。在一处边陲小镇,他听说十年前有批“记忆净化志愿者”集体失踪,家属被告知“已光荣牺牲”,却无墓碑、无抚恤、无追认。他深入调查,最终在一座废弃地下设施中发现大量实验记录:这些人并非自愿,而是被注射新型遗忘剂,作为“清除技术升级”的试验品。
他在现场点燃紫灯,诵念召引之词。当晚,全镇居民梦见陌生人在梦中呼救,有人喊着孩子的乳名,有人反复念叨一句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沈昭将资料上报朝廷,引发轩然大波。礼部力主封锁消息,称“此乃动摇国本之举”;而新任忆育总司却力排众议,公开全部档案,并宣布设立“真相听证庭”,允许幸存者家属陈述经历,由第三方忆育师验证记忆真实性。
听证会上,一位老太太拄拐登台,颤抖着展开一张泛黄纸条:“这是我儿子留给我的最后话??‘妈,我没做错事,我只是记得爸爸的模样。’”她说完,全场肃然。皇帝亲自到场,听完所有证词后,起身离座,向每一位讲述者深深鞠躬。
“对不起。”他说,“我们让你们等得太久。”
此后数月,全国掀起“补录潮”。无数尘封的记忆重见天日,许多早已认定死亡之人,竟被证实尚在人间??他们或隐姓埋名避祸,或被困于秘密监牢,或被迫改写身份苟活。沈昭带领团队逐一核实,协助团聚,重建身份。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某夜,沈昭宿于驿站,忽觉心口剧痛。他翻开《万忆录》,发现林婉柔的结语旁,原本清晰的文字竟开始模糊褪色,如同被人用橡皮一点点擦去。更可怕的是,他自己关于疫村火灾的记忆,也开始出现裂痕??他竟一度怀疑,母亲是否真的死于大火?还是……根本没这个人?
他猛然惊醒:**有人正在逆向清除记忆**。
他立刻召集核心忆育师,布下防护结界,将《万忆录》置于承火台镜墙中央,以千万碎瓷背后的名字之力护持其存在。同时下令彻查近期内所有紫灯信号异常记录。
调查结果显示,京城周边多处紫灯莫名熄灭,且熄灭区域恰好形成一个古老符咒图案??正是《万忆录》中记载的“九重忘咒”起始阵法。
“断梦司还没死。”沈昭沉声道,“他们换了皮,改了名,藏得更深了。”
就在此时,南方急报传来:归心集那位流浪画家苏禾,一夜之间消失无踪。其居所墙上留下一行血字:
> “画尽忆绝,不如盲眼。”
沈昭握紧拳头,眼中燃起怒火。他知道,对方已经开始猎杀“记忆守护者”。苏禾能以色彩留存记忆,比文字更难篡改,因此成了首要目标。
他当即启程南下,途中接见各地忆育代表。众人齐聚衡阳山承火台,面对镜墙盟誓:
“我们不求永生不死,但求一字不灭;
我们不怕权势压顶,只怕无人再提姓名;
今日我等立约:
凡有人被遗忘,必有人为其发声;
凡有一灯熄灭,必有人重新点燃!”
誓言随风传遍四方。
数日后,沈昭抵达归心集。他在苏禾屋中细细搜寻,终于在画册夹层发现一幅未完成的小像??是个年轻男子,眉眼清俊,手持竹简,站在一座石门前。画角题字极小:
> “阿念最后见的人,是他。”
沈昭心头狂跳。他翻遍《万忆录》,终于在一段几乎湮灭的附录中找到线索:当年阿念离开疫村后,并未直接前往衡阳山,而是先赴京述职。而在宫门外,他曾与一人密谈整夜。那人便是时任记忆审查司八品录事??**萧景行**。
记录戛然而止,后续全无。
但沈昭记得,李承恩曾提过一名同僚:才华横溢,却在阿念失踪后不久便请辞归隐,从此杳无音信。而那人,正是萧景行。
“原来如此……”沈昭喃喃,“阿念不是独自走完这条路的。有人接过了他的笔,他的灯,他的使命。”
他合上书,望向远方群山。
夜幕降临,归心集百姓自发点亮紫灯,一盏接一盏,连成星河。孩子们围着火堆,听老人讲述那些曾经被禁止的故事:有母亲为保孩子性命谎称其非亲生而遭唾骂,有书生抄录禁书只为后代能知真相而被剜舌,还有少女冒死传递家书,最终葬身雪谷……
灯火通明中,沈昭取出曼陀罗茎笔,在空中缓缓书写:
> “阿念,我们还在走。
> 灯未灭,路未断,
> 人心不甘遗忘,
> 所以我们不停笔。”
字迹化作流光,升入夜空,融入万千紫灯之中。
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山古庙里,那瞎眼老妪又一次划亮火柴。火焰跳跃,照亮她沟壑纵横的脸。她咧嘴笑着,喃喃道:
“今天有人来说,看见紫灯排成了字……说是‘薪尽火传’……真好啊……”
她摸索着将火柴投入陶碗,紫焰再起。
风穿过破窗,吹动火焰,微微摇曳,如同呼吸。
这世上,从不曾真正黑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