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5章 谈了?没谈(2 / 2)
他顿了顿,眼角渗出泪水:“所以我在剧本之外加了个动作??每次送饭,我都把碗轻轻放在地上,而不是扔过去。导演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样显得更有控制感’。其实……其实是我不想让自己变成我恨的那种人。”
摄像机静静记录着这一切。没有人打断,也没有人提问。室内只有空调轻微的嗡鸣和老人断续的呼吸。
回京途中,田静一直沉默。快到北京站时,她忽然说:“我以前总觉得,研究历史就是要找出‘真相是什么’。现在我才明白,更重要的是??‘谁在讲述真相’,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讲’。”
李东升点点头:“所以我们的工作不是还原历史,而是守护记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写下史诗,但每个人都有权利说出‘我当时是怎么想的’。”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项目组陆续完成了对七位当事人的实地访谈。视频素材经过严格编辑后,制成一部名为《幕后:未署名的见证者》的内部纪录片,仅限高校放映。
某日午后,李东升收到一封电子回执??北京大学新闻系学生林晓雨来信:
> 李老师:
>
> 我们班组织观看了您提供的纪录片片段。看完之后,全班安静了十分钟。
>
> 有同学说:“原来我们一直以为主旋律作品是在美化现实,可没想到,连这些‘美化’的背后,也有这么多挣扎。”
>
> 还有人说:“那些跑龙套的人都还记得那么清楚,可我们呢?我们连爷爷奶奶的经历都说不上来。”
>
> 我们决定发起一个“家庭记忆计划”:每人回家采访一位长辈,记录他们经历过的重要时刻。不管是不是惊天动地,只要是他们认为‘不能忘’的事,我们就把它写下来。
>
> 您说过,“记住本身就是一种行动”。我现在真正明白了这句话。
>
> 谢谢您让我们看到,平凡人的记忆,也可以很重。
>
> 学生 林晓雨
李东升读完,起身走到窗前。院子里,玉兰树已长满浓荫,蝉鸣如潮。他望向远处楼宇间缝隙透出的一线天空,忽然想起1979年那个冬天??他第一次走进天津档案馆,在泛黄的纸页间翻找线索。那时他二十多岁,满怀激情,以为只要写出真相,世界就会改变。
如今他已近古稀,终于懂得:改变不在一夜之间,而在一代代人不肯遗忘的坚持之中。
傍晚,他接到陈奇电话:“东升,央视纪录频道想做个专题,叫《被删减的三分钟》。他们看了你的资料,想邀请你担任顾问。条件是??不能提具体人名,不能放原始画面。”
他笑了:“他们还是怕啊。”
“可这也是机会。”陈奇说,“至少能让更多人知道,有些东西曾经存在过,又被拿走。”
他沉吟良久,最终答应:“我可以参与,但有两个要求:第一,片尾必须列出所有提供口述材料的普通人姓名;第二,播出当晚,我要在微博发一段实名说明,告诉观众哪些内容被修改了。”
“你就不怕又被举报?”陈奇问。
“怕。”他说,“但我更怕有一天,年轻人打开电视,发现所有故事都长得一样??主角永远坚定,敌人无比愚蠢,牺牲轻如鸿毛。那样的世界,比 sorship 更可怕。”
节目录制当天,导演递给他一份解说词初稿。其中一段写道:“由于时代局限,部分情节未能完整呈现,令人遗憾。”
他拿起笔,划掉“遗憾”二字,在旁边写下:“**那不是遗憾,那是选择性的沉默。**”
全场寂静。
导演回头看他,良久点头:“那就这么改。”
节目播出那晚,李东升独自在家观看。当片尾滚动字幕缓缓升起,一个个普通人的名字浮现于屏幕??王德福、陈桂香、刘志国、周玉梅、李文秀……他眼眶发热。
他知道,这些人不会成为名人,他们的故事也不会登上热搜。但他们终于不再是背景板上的模糊身影,而是历史叙述中不可抹去的一个个“我”。
夜深人静,他取出那枚保定老同志留下的怀表,轻轻放在耳边。
滴答、滴答。
声音清晰如初,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的风雨,仍在诉说一个简单的信念:
**只要还有人愿意听,过去就不会真正死去。**
他打开日记本,在最新一页写道:
> “今天,又有七个名字被写进了档案。
>
> 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反派。
>
> 他们是见证者。
>
> 而见证本身,就是抵抗虚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