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1章 排面十足(1 / 2)
“我跟您说嘿,今儿我这右手都不带洗的,好家伙让我拉着巩丽了!回家跟我爸爸说,我爸爸能蹦树上去,哎呦喂,他现在迷你迷的都要跟我妈离婚!”
“您是北京人嘛?您肯定是北京人……山东的?那就对了!当年闯...
李东升没急着答话,只是盯着那张被递到陈奇手里的卡片,心里咯噔了一下。陈奇看了两眼,嘴角微微一扬,又不动声色地递还回去,整个人依旧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仿佛台上正在争夺的不是千万级广告资源,而是一场无关痛痒的儿童游戏。
可李东升知道,这局棋,才刚刚开始。
史宇柱那一笔一千万的报价像一颗深水炸弹,在会议室里炸出一圈圈涟漪。所有人都愣住了。TCL虽有实力,但一口气吞下《潜伏》冠名和《实话实说》冠名,外加捆绑央视其他时段广告包,这操作太狠了,近乎豪赌。有人低声嘀咕:“这是要把品牌砸进全国人民脑子里啊。”也有人冷笑:“等播出效果不好,怕是要被董事会骂死。”
可史宇柱不在乎。他提笔写完数字后,整个人往后一靠,点了根烟,眼神里透着一股“老子赌定了”的狠劲。他知道,《潜伏》这部剧,光看前七集就让他脊背发凉??那种压抑中爆发的节奏,那种身份撕裂带来的心理压迫,根本不是市面上那些浮皮潦草的家庭伦理剧能比的。更别提余则成和翠平之间那种“革命伴侣”的微妙情感,既克制又深情,简直是为全民讨论量身定做的火药桶。
“你真不怕砸手里?”李东升低声问。
“砸?我求之不得。”史宇柱吐出一口烟,“最怕的是没人骂、没人聊、没人看。只要火,哪怕是骂声,我也认。现在这个时代,沉默才是死刑。”
李东升点点头。他懂。九十年代的企业家,已经从“做产品”转向“造话题”。谁能抢占舆论高地,谁就能在消费者心里插上旗帜。而央视,就是那面最高的旗杆。
这时,央视副台长清了清嗓子,宣布进入第二轮竞标:《北京人在纽约》冠名权。这个项目一出,空气又紧了一分。这部剧不同以往,它讲的是中国人出国后的撕裂与挣扎,镜头直白,情绪激烈,甚至有些“不爱国”的嫌疑。可正因如此,它的争议性才更强,传播潜力更大。
孔府家酒的人立刻举牌,680万,直接加价一百万。他们去年靠王姬拍广告尝到了甜头,今年自然不肯放手。紧接着,秦池酒厂跟进,720万。西凤酒犹豫片刻,咬牙上了750万。价格一路飙升,最终被一家刚崛起的保健品企业以930万拿下??这是一家叫“生命动力”的公司,老板姓赵,三十出头,满脸精明,据说靠卖一种号称“激活细胞再生”的口服液发了家。
“这帮人疯了。”李东升喃喃道。
“没疯。”陈奇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到李东升耳中,“他们是明白,再不抢话语权,以后就没机会了。你看这些剧,哪一部不是在解构旧信仰、建立新价值?《潜伏》讲忠诚与背叛,《北京人在纽约》讲理想与现实,《李东升》讲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这些主题,迟早要成为国民记忆的一部分。谁先贴上去,谁就能借势起飞。”
李东升心头一震。他侧头看向陈奇,发现对方目光沉静,仿佛早已看透这场博弈的本质。他忽然想起昨天晚上,陈奇在梅地亚中心外抽烟时说的话:“东升,你以为我们是在买广告?不,我们在买‘定义权’。定义一部剧是不是好剧,定义一个时代该记住什么。”
那时他还觉得玄乎,现在却懂了。
招标继续进行,其余几部剧的冠名权陆续落定。《李东升》被那家药厂以580万拿下,他们打算结合剧中主角创业经历,推出“新时代奋斗者口服液”,连广告词都想好了:“不服输,就喝它!”??俗是俗了点,但接地气。
至于《东方时空》和《实话实说》的其他广告位,则被家电、饮料、轮胎等传统行业瓜分。唯一让人意外的是,《城市之间》还没谈拢,法国那边对合作条款仍有异议,尤其是关于节目版权归属和分成比例的问题。央视广告部主任皱着眉说:“要是拖到年底,恐怕赶不上暑期档了。”
“那就换。”陈奇突然说。
众人一愣。
“换什么?”副台长问。
“换节目。”陈奇淡淡道,“既然《城市之间》悬着,不如把《正大综艺》提前推出来。内容可以改,加入更多国内城市互动环节,照样能达到‘全民参与’的效果。而且正大集团那边关系熟,合作起来快。”
副台长沉吟片刻,点头:“可行。”
李东升看着陈奇,心里再次泛起波澜。这个人,总能在混乱中迅速找到出路,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问题的核心。他不禁想,如果当年没有陈奇暗中牵线,让自己提前拿到《潜伏》剧本,今天站在这里的,会不会是别人?
招标结束,结果出炉。史宇柱成了最大赢家,TCL一举拿下两大王牌节目的冠名权,成为全场焦点。有人祝贺,有人嫉妒,但他只笑着摆摆手:“这只是开始。”
走出会议室,阳光刺眼。李东升和史宇柱并肩走在梅地亚中心的走廊上,身后是喧嚣散去的脚步声。
“你觉得,《潜伏》真能成剧王?”李东升问。
“我不知道。”史宇柱说,“但我敢肯定,只要宣传做到位,观众一定会追。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不说假话。它告诉你,英雄也会害怕,忠诚也会动摇,爱情也会在任务面前低头。这种真实,比任何口号都动人。”
李东升默然。他想起了剧本里的一幕:余则成站在窗前,看着街对面的灯火,轻声说:“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没入党,现在会不会过得轻松一点?”这句话差点被审查删掉,是他力保留下的。当时编辑组的人说:“这太消极了。”他说:“可这才是人。”
两人走到门口,一辆黑色桑塔纳缓缓停在路边。车门打开,陈奇探出头:“上车,聊聊。”
李东升和史宇柱对视一眼,上了车。
车内很安静。陈奇坐在副驾,司机是他的老部下,一句话不多说,径直驶向城东。
“刚才那场招标,表面热闹,其实漏洞不少。”陈奇开门见山,“你们有没有发现,央视对‘剧王’的评判标准模糊不清?市场反馈?影响力?收视率?哪个为主?怎么量化?”
史宇柱皱眉:“这不是给你们留操作空间吗?”
“是,也是陷阱。”陈奇冷笑,“一旦某部剧爆了,功劳归央视;要是扑了,责任就在企业头上。他们用‘观众选择’当挡箭牌,自己稳坐钓鱼台。”
李东升心头一凛:“你是说,他们根本没打算真正推出‘剧王’?”
“不,他们会推,但只会推他们想推的。”陈奇转过头,目光锐利,“比如《李东升》,为什么这么快就被低价拍走?因为它是主旋律,安全,可控。而《潜伏》呢?谍战题材,涉及地下党、国民党、特务系统,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争议。所以,即便它质量再高,央视也不会主动捧它成神。”
车内陷入沉默。
良久,史宇柱问:“那怎么办?我们花了这么多钱,不能就这么被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