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惊雷(2 / 2)
以前要说她在钢城没什么关系,周小玲来钢城她不知道还情有可原。
现在?现在她是冶金厂宣传科负责人,手里的眼线哪里没有。
李学武带着那么多人上山,早就有人在讲这个了,作为那些人里唯一的一位女同志,周小玲自然更受关注。
实在是她长得足够漂亮,再加上穿衣打扮不像是钢城姑娘的风格,被有心人注意到自然很正常。
可明明知道周小玲来钢城不是第一时间来见自己,王亚娟为啥装不知道?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
有些话说得太明白,她能得到什么?除了尴尬和老死不相往来别无其他,甚至会生一肚子气,徒惹烦恼。
其实现在这样挺好,如果连周小玲这样的朋友都混没了,她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再没有一个朋友了。
李学武不算朋友,他是坏蛋。
北方工业报记者刘红梅写他上山打猎,暗讽他没有正事,实际上呢?
李学武去山上玩了这么一圈,就是对那篇报道的回应。
11月7日,红星联合工业报刊登了集团秘书长李学武率队前往千山地区考察疗养院选址事宜,还配了照片。
这篇报道就是由联合工业报辽东分社操刀的,原稿是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写的,王亚娟负责具体实施。
而北方工业报的那位刘红梅记者真有韧劲,在医院里足足躺了三天。
与再生能源处理厂的司机发生冲突,红星钢城工业区保卫处的干部过去了解了一下情况,是因为她还没有出院,不方便协调此事,所以就搁置了。
刘红梅也知道这是人家的地盘,她再怎么折腾也还是在人家手掌心里。
再一个,那个不要脸的处理厂厂长,竟然敢带着摄影记者来拍照。
真是该死啊,这样的照片一旦登报,到时候怎么写她都能猜得到。
之所以在医院里多住了两天,就是怕东窗事发,出院就解释不清楚了。
每天早晨她都会找联合工业报看,很怕从上面看到自己的照片。
她也不是没尝试过给那人打电话,可医院这种环境她不放心。
最终,她在病床上苦苦煎熬了三天,终于忍不住,还是来找李学武了。
能当记者的都是聪明人,她当然能从来给她做笔录的保卫处干部口中听出口风的不对来。
什么叫与司机之间的治安冲突啊?
她去处理厂调查,本质上是冲着红星钢城工业区的,也是冲着李学武的。
出了事不找李学武,难道还像个没头苍蝇似的在外面乱转,故意装傻?
“您真的是在为疗养院勘址吗?”
李学武也是本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没有选择在办公室见她,是在招待所的餐厅包间里。
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男女之间共处一室有的时候真说不清楚。
就刘红梅这幅长相,他不想吃这个亏。
而刘红梅略到嘲讽的语气是有点让他不舒服了,可也在忍受范围内。
毕竟只有当一个人理屈词穷的时候才会张牙舞爪。
“当然,你以为我很闲吗?”
李学武没打算请她吃饭,连桌上摆着的茶水都是服务员送来的。
他看着对方,淡淡地讲道:“红星钢铁集团在辽东有五万多名工人,每天我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这五万张嘴该怎么吃饱饭,养家糊口。”
“呵呵??”刘红梅轻笑了一声,这笑声说不清道不明的。
她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淡淡地说道:“您应该给我机会让我更充分了解您的,没必要防备着我。”
“此话怎讲?”李学武微微皱起眉头问道:“我什么时候防备您了?”
“哦,那是我误会了?”
刘亚梅看了看邻座沉默不语的王亚娟,又看向李学武说道:“李秘书长心思缜密,做事真有一套啊。”
“如果你能公允地把这些话写在文章里,我今天一定请您吃大餐。”
李学武直白地扫了她一眼,道:“可惜了,是您辜负了我们的好意。”
“我还得感谢您没有将我从招待所赶出来呗?”刘红梅倒没在意李学武犀利的语言,笑着说道:“看来您还是比较关注自己的形象,也很在意我们报社评论的。”
“还真不是,我没看过您的那篇报道,是李主任跟我提了一嘴。”
李学武歪了歪脑袋,看着她说道:“你可能不知道,我看报纸的时间有限,几乎都挑大报头条新闻来看。”
“至于像您在文中提到的,有关于我的种种恶习,我都懒得解释。”
他冷笑着讲道:“没将您赶出招待所,就是想请您多驻留几天,怕再担负某些能挂在报纸上的恶评。”
“真是恶评吗?”刘红梅手里捧着茶杯盯着他的眼睛问道:“比如说4号炉的问题,或者是处理厂的问题呢?”
“这得看您啊,几天了,还没查到真相吗?”
李学武吊着眼睛看了她问道:“如果真有人阻碍你的调查,但请跟我直说,我现在就能办。
“李秘书长,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没必要这样纠缠下去了。”
刘红梅突然地摊牌,看着他讲道:“您一定已经知道我来钢城的目的。”
她特别注意李学武的眼神变化,可能看到的却是古井无波的淡定。
这倒是愈加让她觉得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被对方所掌握,索性摊牌了。
“说真的,我们报社真不差你们红星厂的那份支持,可我们领导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她示意了一旁坐着的王亚娟讲道:“就算您带一个人来,我也敢说这句话,是你们集团李主任欺人太甚。”
李学武微微昂起头,歪着脑袋看着她,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从我们报社成立至今,还没有人说过我们是要饭的,他太嚣张了。”
刘红梅傲然地撇了撇嘴角,道:“就算你们厂要晋级集团了又能怎么着,还能脱离工业管理系统范畴吗?”
“我来钢城不是针对你李秘书长,更不是针对红星钢铁集团。”
“刘记者,不用这么义愤填膺,大义凛然,公报私仇讲得太随便了。”
李学武突然打断了她的话,淡然地讲道:“有关于李主任涉及到贵报社的言论我从未了解过,也没听说过。”
“我唯一知道的是您在上次签约活动上的表现,这是我亲眼所见。”
他语气并不严肃,但讲起话来不容人狡辩,很有威严。
“你说气不过也好,说不在乎也罢,唯一跟我有关系的是您最近在贵报刊写的那篇文章。”
李学武双手交叉放在了桌子上,看着她强调道:“我只想问您一句,如此恶意编排,胡编乱造,您将北方工业报这份来之不易的刊号置于何物了?”
他声音愈加的犀利,手指点着桌面质问道:“就因为不满于集团领导的某些言论,就因为一己私欲,便要公器私用?你把舆论监督四个字看成了什么?”
“我这么跟你说,你们这么干,早晚会透支报社的公信力,到时候损失最大的可不是红星钢铁集团。”
说完这一句,他见刘红梅脸色白了又红,红了又白,便放缓了语气。
只是他要说的话都说完了,站起身最后强调道:“今天来见你,是想告诉你,不要为某些人的许诺所蛊惑,更不要做脏了那份报纸的错误举动。”
他指了指自己的眼睛,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脏了的报纸再难擦干净了。”
王亚娟起身,看着李学武傲然地出了包间,扭头看了看坐在那变颜变色,沉默不语的刘红梅,想说什么却没说。
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是画蛇添足,该表达的态度李学武已经讲清楚了。
什么特么咽不下这口气,咽不下你死去啊,找老李单挑好不好,背后捅刀子还捅出优越感和自豪感了?
再者,这刘红梅来钢城,可不单纯如她所说,不针对谁。
开玩笑呢?
现在王亚娟都知道了,是集团有人在搞鬼,想要玩祸水东引这一套。
李学武做事是比较犀利的,没伸手打回去已经是隐忍了。
到底是不一样,他也算牧守一方,在钢城的任何举动都有可能被放大,在集团内部引起风浪,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李学武来辽东工作的时候有人阻挠,他想回去的时候依旧有人阻挠,
只因为来的时候他的影响力是1,回去的时候影响力是1000。
辽东工业建设的好不好,不是宣传科吹出来的,是实打实做出来的。
现在老李想让他回去,某些人却不想让他回去,这矛盾不就出来了嘛。
原因是什么?
是时间到了,集团现有的几个领导,其中一部分是68年来的,更早却是是66年来的,到今年就是第三年了。
三年一小关,五年一大关,关关难过关关过,过关之后是坦途啊。
今年年底之前是不会动的,但明年呢?上面已经敲定明年年初就能实现集团化,接下来就是班子调整了。
老李现在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也挡不住上面换人掺沙子。
李学武当然不够资格外调,可实现集团化的阶段,他还能更进一步。
那些人倒不是怕他进步,而是怕他回到京城影响了大局。
在京城的时候李怀德会防备他,可在钢城,李怀德只会需要他。
红星钢铁集团说再多的经济发展也掩盖不了其本身作为重工业系统重要一员的属性。
集团是以重工业为基础,向上下游延伸,跨界拓展业务,不是轻改重。
工业企业是集团的根本,而掌握着集团在辽东所有工业企业管理权的李学武在集团内部就是个逆天的存在。
你看黄文学从钢城回去,在班子内部排名直接上升了两个名次。
李学武再回集团,一定比董文学蹿的更猛,更高。
为什么?因为高。
黄文学来钢城的时候是什么身份和级别,李学武来钢城可是秘书长。
董文学当初只管了冶金厂,监管和组织其他工业的发展与经营。
到李学武这呢?他是集团在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的组长,一言九鼎的那种。
说直白一点,有些人怕了,知道老李有意选定李学武作为接班人,李学武在辽东历练完全,回去一定是前三的存在。
李学武缺什么?
资历和成绩都不缺了,就缺少工业管理的经验,这当一把的标准条件。
老李亏就亏了这个地方,至今都没有完全拿到集团业务的全部管理权。
有人说老李选择李学武作为接班人,会与董文学的上升之路冲突。
其实不然,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在红星钢铁集团董文学算是走到头了。
首先在钢城的三年时间里,上面没有看到他总览全局的大局观和能力。
其次,董文学缺少雷厉风行的人格魅力,群众基础薄弱。
最后,董文学没能得到李怀德的支持,更缺少有力的盟友。
李学武不一样,年龄差让李怀德十分的放心,能力出众更能挑大梁。
更重要的是,李学武懂他。
黄文学下一步绝对不会是集团,现在的工作都是在为跳出集团做准备。
其实职场之中,到了董文学和李怀德这一步,基本上是能看得清自己接下来的发展路线,也能提前做布局的。
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清,甚至没有准备,那也走不到今天啊。
有人说进步全靠运气,其实不然,进步这件事是个技术活。
现在的局面是李学武在辽东摆平了一切,只要把握好节奏,按照既定的目标和程序发展,成绩绝对不会差。
接下来就如李怀德要求的那样,也是某些人担忧的那样,工作重心要逐步向集团调整,重新站在集团的舞台上。
而李学武迟迟没有走出这一步的主要原因是,他还在等惊雷的那一刻。
现在可是有人将把柄主动送来了辽东,递到了他的手里。
“滑动车门的技术难题解决了?”
李学武伸手拉开了“陈浩南的移动办公室”房门,向里面看了看。
没错,11月13日,李学武带队到钢汽调研,基于宏运基础技术打造的海狮客车下线,实现了日产35台的好成绩。
有人说了日产35台还算好成绩?
这得分怎么说,毕竟这条客车生产线上不只有海狮一个车型,还有宏运7座、9座、12座等等。
鸿途客车和宏海客车不在流水线生产范围内,也没办法上流水线。
钢汽主管技术生产工作的副厂长王志笑着介绍道:“要不是学人家的技术,我们还真搞不定这简单的平滑门。”
“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啊。”
李学武伸手拉了拉较为轻便的车门子说道:“要是有缓冲锁就更好了。”
“您得说电动车门更好。”
邝玉生站在一旁玩笑道:“得给他们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否则要懈怠了。”
“谁说我们会懈怠??”
钢汽厂长吕源深看向他笑骂道:“要懈怠也是轧钢厂懈怠了,我们厂朝气蓬勃呢。”
“呵呵呵??”今天来调研的干部们见两人斗嘴,纷纷笑出了声。
李学武也是笑着,脚踩着踏步上了车,切实感受了一把客车的乘坐体验。
说真的,这个年代座椅技术真是卡在了脖子上,海绵是唯一的缓冲层了。
再高级一点的汽车,充其量在海绵的下面叠加一层弹簧网。
高铁都坐过吧,刚铺开网络的时候车上的硬座并不硬,其实挺舒服的。
后来呢?硬座真硬。
你要说跟绿皮火车相比呢?
都一个揍性,因为乘坐的人多了,再有弹性恢复也白扯,早就压实了。
这个年代的汽车座椅也一样,时间久了屁股下面像是坐了块石头似的。
不过再怎么挑剔,这台车也是国内第一款具备载货和载人功能的中型客车。
宏运只能算小型,宏运12座只比海狮少了一个座椅,但空间大小不一样。
即便是拓展到了12座,它也是宏运,13座的海狮还有个名字叫宏观。
钢汽生产的汽车,凡是备案出口的,都会拥有两套名字。
一套是供应国内,一套是供应国外,名字不同,内部设置也不同。
倒不是说内部构造和配置不同,而是有的国家用左舵,有的国家用右舵。
这玩意儿就有点奇葩,世界第一个发明汽车的人就应该敲死了汽车到底应该是左舵还是右舵。
这就像发明豆腐脑的人应该从最开始就强调吃咸卤还是甜卤一样。
“这台车有其他版本吗?”
邝玉生从另一边坐了上来,对下面的吕源深问道:“比如更好的配置。
“没有,这台车不需要。”
吕源深看着每次都要跟在李学武屁股后头狐假虎威想要当领导的邝玉生,心里撇嘴,嘴上不能影响了团结。
他主动介绍道:“想要更好的配置,可以选择鸿运,或者宏运9座改造,没必要在宏观上下工夫。”
“这台车就是中大型客车的补充。”李学武跳下车讲道:“以后通勤方便了,先给辽东各工业企业配十台,省的老吵吵坐不下。”
“给我们一台吧。”跟着来的王亚娟也相中这台车了,笑着说道:“改造一下,这就是标准的新闻采访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