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格格的婚事(2 / 2)
最后一个男孩站起来,声音颤抖:“我想放弃高考。但我怕让他们失望。”
全场安静。许久,有人轻声说:“我也想过放弃。”
又一人接道:“我爸妈天天说‘全家指望你了’,可我只想喘口气。”
镜头缓缓拉远,夜空下,点点手机灯光亮起,像一片流动的星河。
视频末尾打出一行字:
**“重要的不是你要去哪里,而是你敢不敢说出,你现在在哪里。”**
江辰看到这条视频时,正在审核新一期“梦想存折”的兑换清单。今年最受欢迎的奖励不再是书籍或课程,而是一项名为“对话十分钟”的特别权益??由任意一位参与者(可以是科学家、作家、外卖员、消防员)通过电话,一对一回答你的问题。
有个新疆小女孩兑换了这项服务,问的是:“姐姐,你在大城市会害怕吗?”
接线的是上海地铁女司机李婷。她笑着说:“怕啊,第一次独自值夜班时差点哭出来。但后来我发现,只要我把每一站都当成家的方向,就不怕了。你也一样,不管在哪,都能开出自己的轨道。”
这句话被做成语音明信片,循环播放在系统欢迎页。
夏天来临之际,“萤火-极光”正式启动“教师共生计划”。首批邀请一百名曾质疑项目的老师进入深度体验营,为期四周。他们要完成三项任务:每天记录一个学生未曾被听见的声音;撰写一篇关于“我最失败的一堂课”的反思日志;最后,设计一节以“未知”为核心的教学方案。
结营汇报会上,一位教龄三十年的老教师站在台上,眼含热泪:
“我一直以为,好老师就是能把答案讲清楚。可这次我才明白,真正的好课,是从承认‘我不知道’开始的。”
台下掌声雷动。
江辰坐在角落,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新消息,来自青海湖畔那个曾写下“我想死”的男孩。
他说:“哥,我填高考志愿了。第一志愿是心理学。我想以后,也能接住别人的坠落。”
江辰回复:“你早就做到了。”
雨季到来时,系统经历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技术升级。老周带领团队重构底层架构,实现了跨平台无缝同步。现在,即使在信号极弱的山区,孩子们也能通过短信模式提交问题,系统将以最低能耗接收并存储,待网络恢复后自动上传。
这一功能很快派上了用场。
七月暴雨引发山洪,贵州某县通讯中断三天。灾后重建时,救援队在一所小学的地下室发现了二十多名被困师生。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在断电情况下,仍坚持用纸笔记录彼此的问题与回答,厚厚几本笔记摆放在讲台上,封面写着:“等信号好了,我们要一起发出去。”
其中一页这样写道:
> “老师,我们会死吗?”
> ??“不会。因为我们还在说话。”
江辰得知此事后,立即协调资源,在该县建立首个“应急问答站”,配备太阳能供电设备和离线数据库。他亲自前往揭牌,孩子们围着他问东问西。一个小男孩仰头问:“你说星星会听吗?”
他蹲下来,认真回答:“不一定听得见。但只要你问了,宇宙就会记住这一刻。”
秋天,纪录片《光的形状》在全国院线上映。影片全程跟拍“萤火-极光”三年历程,没有配乐,只有真实的声音交织成河:孩子的提问、父母的沉默、老师的顿悟、志愿者的低语……最后一幕,是江辰站在青海湖边,风吹动衣角,画外音响起:
> “我们都曾是那个不敢举手的孩子。
> 现在,我们终于学会了,为别人点亮一盏灯。”
影院里,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席。
年底,“提问者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创新案例”。颁奖典礼上,江辰没有出席,而是让云南怒江那位曾问“考上大学要不要忘记家乡”的女生代表发言。
她穿着民族服饰,普通话仍有些生涩,却坚定地说:
“以前我觉得,走出大山就意味着告别过去。但现在我知道,我可以背着寨子走路,带着歌声读书。谢谢你们,让我敢问出那个问题。”
掌声经久不息。
新年第一天,系统迎来历史性时刻:单日提问量突破十万条。大屏上滚动显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声音:
> “奶奶说我命苦,是真的吗?”
> “我喜欢画画,可爸爸说那是浪费时间。”
> “我同桌自杀了,我后悔没早点发现。”
> “我想当警察,保护别人。”
> “今天,我妈第一次抱了我。”
江辰站在控制室中央,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四年光阴,不过是一场漫长的破晓。
凌晨五点,他收到一封邮件。发件人是一位退休教师,附件是一份手写信扫描件。
她说:“我教了一辈子语文,批过上万篇作文。直到昨天,我才真正读懂什么是‘真诚’。我申请加入倾听伙伴计划,哪怕只能听一个人说完一句话。”
江辰将这封信打印出来,贴在白板最上方。旁边,仍是那句从未摘下的誓言: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改变所有人,而在于不让任何人彻底消失。**
晨光微露,城市逐渐苏醒。
他打开系统后台,轻点发布按钮。
今日首页推荐问题更新:
> “如果你曾经被打碎过,还能相信世界吗?”
下方,已有三千二百余人留下回应。
第一条是青海湖男孩写的:
> “能。因为我已经被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