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禁掉;主旋律系列片;咔嚓!(2 / 2)
声音上传成功的瞬间,窗外雷声渐歇,乌云裂开一道缝隙,月光洒落在屋檐的冰凌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泽。
周野靠在墙上闭目休息,手机震动起来。是一条来自林若曦的消息:【“黎明守护计划”通过国家卫健委评审,即将纳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试点】。
他还来不及回复,又一条弹出:【赵然来电,紧急会议】。
视频接通后,赵然的脸出现在屏幕上,神情复杂。“中央电视台想做一期专题报道,《听见沉默》栏目组已经联系家属,准备拍摄那位服药离世高中生的家庭纪实片。但他们希望邀请一位‘深度参与案例的倾听者’出镜讲述。”
“谁?”周野问。
“你。”赵然直视镜头,“你是唯一一个在他最后留言后留下个性化回应的人。家属看了你的语音记录,说希望能见见你。”
周野怔住。他想起那个清晨收到的日出消息,也想起自己曾无数次幻想能否真正救一个人。而现在,答案以如此沉重的方式摆在面前。
“我去。”他最终说。
一周后,拉萨贡嘎机场外,林若曦亲自来接他。两人并肩走向停车场,谁都没先开口。直到坐进车里,她才轻声问:“准备好了吗?”
“我不知道。”周野望着窗外掠过的经幡,“我只是觉得,如果我不去,好像就否定了他曾努力呼救的意义。”
林若曦点点头:“你知道吗?自从‘百城共读’之后,有十七个曾意图轻生的年轻人找到我们,说是因为听到那些文字,才愿意再多活一天。其中包括两个原本已被医院判定为‘高危不可逆’的患者。”
她顿了顿:“痛苦不会消失,但它可以被转化。就像雪水终将汇入江河。”
纪录片拍摄持续了三天。周野站在高中生房间门口,看着墙上贴满的数学公式与英语单词,书桌抽屉里藏着半瓶安眠药和一封未寄出的信。他在镜头前讲述了自己如何看到那段关键词、如何写下那句“我会试着再撑一天”的回复,以及第二天清晨收到日出消息时的崩溃与释然。
“我不是英雄。”他对摄像机说,“我只是恰好在他坠落途中,伸出了手。而真正该被记住的,是他曾经拼命想要活下去的努力。”
影片结尾,是全国观众集体朗读遗书选段的画面。当千万个声音齐声念出“我只是想有人肯信我说的话”时,画面切换至星空下无数亮起的手电筒,宛如大地回应苍穹的星光。
节目播出当晚,平台新增注册用户突破四十万。更令人震撼的是,超过八千名教师、家长和社区工作者报名参加“倾听者基础训练营”。一名高中班主任留言:“我一直以为孩子的问题都是懒惰或叛逆,现在才知道,有些沉默是求救。”
与此同时,“情感映射”系统迎来一次重大迭代。AI模型开始识别“沉默型倾诉”??即长时间浏览却不发言的行为模式,并自动推送定制化引导内容。例如,针对反复查看“父母离异”话题却从未录音的用户,系统会悄悄播放一段匿名音频:“我也曾害怕开口,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懂那种被抛弃的感觉。”
某个深夜,周野巡检后台时,意外发现一条新消息来自“藏在课桌下的影子”??那个曾让他彻夜难眠的初遇用户。
> “我考上大学了。专业是心理学。谢谢你当年没对我说‘别想太多’。我现在也开始学习怎么听别人说话。”
他盯着屏幕良久,最终回复:
> “你早就开始照亮别人了。因为你让我明白了倾听的力量。”
按下发送键的刹那,系统自动生成年度报告预览版。数据显示:全年累计完成危机干预12,843次,用户自发组建线上互助小组476个,偏远地区服务覆盖率提升至68%。而在“回声归还计划”地图上,已有三百二十一段声音被送往雪山、沙漠、海岛甚至太空站模拟舱??那是合作科研机构特意安排的彩蛋,让一名患病航天爱好者听见自己的故事飘荡在“星辰”轨道之上。
新年第一天,第一台城市公共倾听亭在北京朝阳公园启用。红色小屋周围围满了市民,孩子们好奇地探头张望,情侣牵手走进去 whisper sweet nothings,老人坐着轮椅喃喃诉说亡妻的名字。林若曦站在人群外静静观看,手机响起。
是苏晚发来的语音:“我在冰岛。昨晚极光很美,我录了一段风声传给你。”
她点开音频,听见呼啸之中夹杂着遥远童谣般的吟唱。备注写着:“当地人说,这是冻结的灵魂在解冻。”
泪水悄然滑落。
当晚,她在日记本写下:“我们曾以为拯救是从言语开始的,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起点,是敢于承认自己也需要被听见。”
春寒料峭的早晨,周野再次踏上旅程。这次的目的地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那里有一群听障儿童正尝试用振动波纹“书写”心声。他抱着新研发的触感反馈装置,脑海中浮现林若曦在送行时说的话: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声音,缺的是愿意蹲下来,用耳朵贴近地面的人。”
车子驶过立交桥,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城市纵横交错的道路网上。他知道,前方仍有无数扇紧闭的心门等待开启,仍有无数未曾落地的呼救悬在半空。
但他不再恐惧。
因为他终于明白,所谓希望,并非来自于某个人彻底痊愈,而是当一个受伤的灵魂说出“我在这里”时,总会有另一颗心轻轻回应:
“我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