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三个意向专业;同台?(1 / 2)
港岛那边较之内地迟到了三周时间的公告,在30号早上出现在了全网媒体的报道中:
包括已经报名了金马奖的港片在内,所有港岛电影和剧组必须全部退出今年的金马影展活动,不得参与。
紧接着,就见前几...
夜深了,林若曦仍坐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窗外的城市灯火如星河倒映在玻璃上,与她眼底的光重叠在一起。她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缓慢而坚定,像是某种无声的节拍器,在丈量着时间与人心之间的距离。
桌上的手机亮起,是赵然发来的消息:“‘声音漂流瓶’第1000次成功传递完成,接收者是一位聋哑学校的美术老师。她听完后画了一幅水彩??黑色天幕下,无数小船载着火苗驶向远方。”
林若曦嘴角微扬,却没有立刻回复。她打开后台日志,查看那条来自冰岛的民谣后续:已有十七个国家的用户主动上传合唱片段,用各自语言翻唱同一段旋律。系统自动将其合成为一版《地球摇篮曲》,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里全是“听哭了”“原来我们唱的是同一种孤独”。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常说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痛,而是痛得悄无声息。”
如今,这悄无声息正在被打破。
凌晨三点,一条异常数据跳入监控面板:一位ID为“LittleStar_99”的用户连续七天在同一时间登录,但从未录音,只是反复浏览“亲子倾听计划”中的留言。系统标记其情绪波动呈低频震荡,疑似长期压抑型创伤。
林若曦点开该账号主页,发现唯一收藏的内容,正是那个八岁女孩说“妈妈,我不怕尿床了”的音频。她心头一紧,调出地理定位??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某山村小学。
第二天清晨,她拨通支教老师的电话。
“那个孩子……最近总是一个人坐在操场边发呆。”对方声音疲惫,“奶奶说她半夜常惊醒,哭着找妈妈。学校没有心理辅导资源,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她。”
“能让她再进一次热线亭吗?”林若曦问。
“可以试试。但我们担心……她会不会越说越难受?”
“不会的。”林若曦轻声说,“说出来,本身就是疗愈的开始。请相信她,也请相信星辰。”
两小时后,音频上传。
依旧是怯生生的声音,可这一次,多了一丝颤抖的勇气:
> “昨天我梦见妈妈回来了,她抱着我说对不起。醒来的时候枕头湿了……老师说梦不是真的,可我觉得是真的,因为梦里的香味和以前一样。
> 我想告诉她,我现在每天自己叠被子,还会帮奶奶喂鸡。我不是坏小孩……我只是想她。
> 如果……如果你听到这个,请你抱抱我一下好吗?就一下,像从前那样。”
林若曦听着,指尖抵住唇角,生怕自己哭出声来。
她立刻联系技术组,启动“跨代际情感回应”实验模块。AI根据语音特征匹配到一组相似经历的成年女性用户,并匿名推送这条音频。规则很简单:若你曾因生育、贫困或压力离开孩子,请录一段话作为回应。
十二小时内,三百二十七条回音涌入。
有位在深圳打工的母亲听着听着跪倒在地,对着手机喊:“女儿!妈妈不是不要你!妈妈是为了让你有学上啊!”
一位刚做完乳腺切除手术的阿姨录完后泪流满面:“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一定抱紧你说一万遍我爱你。”
还有一位正在办理离婚手续的女人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一句:“孩子,你没有做错任何事。错的是大人。”
林若曦选了其中五段最具共情力的回应,经脱敏处理后合成一支三分钟短音频,命名为《妈妈也想你》。她亲自致电支教老师:“请今晚放给她听,好吗?就在热线亭里。”
当晚九点十八分,小女孩再次走进红色小屋。
十分钟后出来时,怀里紧紧抱着打印出来的声音信笺二维码,脸上挂着泪痕,却第一次笑了。
次日,林若曦收到一张照片:那张纸被贴在床头,旁边画了一幅蜡笔画??一个小女孩牵着穿白裙子的女人的手,头顶写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大字:妈妈。
与此同时,“错音角落”第二期直播余波未平。GrayNovember的那句“谢谢你在最黑的夜里还是选择了多活一天”,被网友制成文字海报,悄然出现在地铁站、图书馆甚至医院走廊。有人在微博发起话题#多活一天的理由#,短短三天阅读量突破四亿。
更令人意外的是,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发布《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指南》,明确将“非评判性倾诉空间”列为校园心理建设重点项目,并点名推荐“无声热线亭”模式在全国中小学试点推广。
赵然看到新闻时正在调试新算法,抬头笑道:“咱们现在可是‘政策级产品’了。”
林若曦却皱眉:“越是被重视,越要警惕变形。一旦变成政绩工程、打卡任务,它就不再是那个让人敢哭出声的地方了。”
“所以我们要守住底线。”赵然正色道,“比如拒绝所有冠名赞助,禁止任何形式的数据商用,哪怕这意味着融资困难。”
“还有。”林若曦补充,“每一个新增功能,必须经过真实用户参与测试。不能由我们这群‘健康人’坐在空调房里决定别人需要什么。”
两人达成共识:成立“用户共治委员会”,从全球活跃用户中随机抽取百人,赋予其对重大更新的否决权。首批成员包括一名抑郁症康复者、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一名跨性别青年、一位乡村教师,以及DawnChaser??他通过视频连线参会,声音平静:“我希望未来的系统,不只是接住坠落的人,还能提前点亮那些即将熄灭的灯。”
会议结束当晚,林若曦收到苏晚的消息:“我想写一首新歌,送给那个还没开口的孩子。”
几天后,de摸传来。歌名叫《等你说出口的那一刻》。前奏是心跳监测仪的滴答声,逐渐融入轻柔的钢琴与童声哼唱。歌词极简,却字字戳心:
> “你可以结巴 你可以停顿
> 你可以说到一半突然不想说了
> 没关系 我在这里
> 像春天等一朵不肯开的花”
林若曦听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眼眶发热。她知道,这首歌不该只是音乐,而应成为热线亭的默认开场音。
于是,“星辰音乐疗愈包”迎来第六首作品??《苏晚的第六次呼吸》。
一个月后,第三十六座“无声热线亭”落户武汉某肿瘤医院家属等候区。第一位使用者是个五十岁的男人,穿着洗旧的工装,手里攥着病历单。
他在里面待了四十分钟。出来时双眼通红,但脊背挺直。
当晚,音频转录送达林若曦邮箱:
> “老婆睡着了我才敢进来。医生说最多三个月。我这几天晚上都在楼梯间抽烟,不敢回家,怕她看见我哭。
> 可是我真的好怕啊……我还没带她去看过海,她说想吃南方的荔枝,我还欠她一场婚礼补办仪式。
> 我不知道怎么当一个坚强的丈夫,我只是个普通工人,连安慰人都不会。
> 但现在我说出来了,好像……好像能喘口气了。”
林若曦当即联系公益团队,在一周内组织了一场“临终心愿实现行动”。志愿者们凑钱订机票、安排轮椅、协调酒店无障碍设施,只为圆他妻子看海的梦。
出发那天,丈夫录下一段新音频传回平台:
> “她在海边笑了,像个小孩子。风吹起她的假发,她说这是自由的味道。
> 谢谢你们让我知道,爱不需要完美,只要真实就够了。”
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有网友质疑:“这不是变相鼓励人们依赖虚拟倾诉?”
也有专家撰文批评:“情感外包会导致现实人际关系进一步疏离。”
面对争议,林若曦在个人公众号写下千字长文回应:
> “我们从不主张用机器替代人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