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节(2 / 2)
现在匈奴人大概早就已经撤离了。
而且现在已经入秋,虽然扶澈手中有二十余万兵力,如果真的要出击匈奴。
军力上,其实也并非不行。
稳扎稳打之下,不说有什么战果,倒也不至于吃亏。
但问题在于,现在已经入秋,要不了多久就要秋收了,冬天已经不远。
大军集结,进军匈奴,窗口期实在是太短,战事一但拖到冬天,那草原上的白灾可比匈奴骑兵可怕的多。
所以此时此刻用兵并不明智。
但北方草原的威胁,对于扶澈来说又是迫在眉睫。
扶澈需要时间,需要一段,能让自己重新整饬燕赵的时间。
那么在这段时间对于北方的策略就是……
拉拢分化……
拉拢东胡……分化匈奴。
第126章 铸剑为犁,亦农亦兵
北方游牧民族,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这一点,一直到清朝因为满蒙同盟的关系,才在一定程度上被解决。
满蒙同盟存在历史的特殊性。
而扶澈自然是不能可能效仿什么满蒙同盟的。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面前,中原王朝虽然强大,可本身太过于僵硬。
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他们不敢深入内陆,但是边地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算的上是肥羊。
曾经的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大增,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增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一度取得优势。
哪怕是在沙丘宫变之后,赵武灵王身死,赵国变革戛然而止,但是军事上的变革成果还是得以保留。
再加上赵国武安君李牧的横空出世,让赵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依旧多次重创匈奴等势力。
可以说赵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是有着相当的经验的。
尤其是赵国强大的边军骑兵,那更是七国之中最强大的骑兵军团,甚至比之诸多草原民族精锐还要精锐。
只可惜。
李牧身死。
随着这位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最后良将谢幕,赵国边军骑兵也在随后的大秦锐士面前,土崩瓦解,被尽数歼灭。
可惜……
可惜……
可惜……
在思考今后军事战略的时候,扶澈就经常叹息。
要是自己手中能有这样一支骑兵劲旅的话,也不至于现在这样被动。
大秦的骑兵虽然也很精锐。
可除了黄金火骑兵之外,能比肩赵国边军骑兵只能说是凤毛麟角。
甚至于就连黄金火骑兵,相比之下都要差上一些。
扶澈隐隐的有些想法。
屋舍之内。
扶澈盘膝坐在案牍之后。
少司命枕在扶澈腿上睡得正香甜。
一盏油灯是室内唯一的光源。
如今扶澈统领燕赵,需要用钱的地方有许多。
虽然停战这些年,燕赵之地的民力有所恢复,各大粮仓当中的粮秣尚且还算充足,各地手工业生产和冶炼生产也已经恢复到和战前相当。
可相比于扶澈现在所要做的。
这些还不够,远远不够。
相比于急于解决北方边患,扶澈更加认为,趁现在还有时间,最应该的是积蓄国力。
打造劲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古今成大事者不虑一时荣辱。
想当年,即便武德充沛如唐太宗李世民,面对占据优势的突厥,依旧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咬牙和东突厥订立了渭水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