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节(2 / 2)
原本日国政府为了应对美帝爸爸的要求,主动答应了日元升值,在日国经济高管的认知中,日元升值20%,不会对日国制造业有什么太大影响。
反而因为升值,日元的购买力得到了加强,可以购买更多的海外商品。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日国本土太多的中小型制造业,根本无需向国外采购原材料。
反而由于日元升值、美金贬值,造成这些制造业生产的货物由于本土原材料的价格高昂,出口时,价格根本不占优势,卖不出去。
无奈之下,这些制造业只能跑到别国去投资建厂,华国、东南亚是首选,低廉的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让他们的货物依然可以畅销全球。
打个比方,一块低端的石英表在日国生产的成本是40美金,而在华国生产仅需要1美金。
一双拖鞋5美金,华国生产只需要0.5美金。
可去海外建厂的日国人又能有多少。
在日国银行纷纷降息的情况,存银行根本没钱赚。
反而是银行上杆子求贷款,因为银行手上的钱更多。
因为日元升值啊,那么强的购买力,日国政府怎么会不印钱呢。
制造业不赚钱,存银行也没钱,那手上的钱怎么办呢,那就只能进入股市、房市、外汇市场。
就这么说吧,从87年开始,日国人拿着100亿日元的钱去买一套房子。
估计也就是中午睡个觉的功夫,这套房子就会涨到130亿。
之后这套价值130亿的房子却能够从银行里贷出300亿日元的钱。
贷出来的钱干啥呢,银行人员会建议你,再拿这300亿日元的钱去买房子、买股票、炒外汇。
这个建议确实也是对的,那个时候真的是买什么涨什么。
你要想还钱,银行的高管都能给你跪下,只要你不还钱,他是什么都能做到。
日元就这样被推动下,已经涨到120日元兑换1美元。
完全超出了日国高层的预期,涨的可不是20%,而是60%。
日国人已经拿钱当纸用了。
日国的街头经常会有人挥舞着1万大钞的纸币打车用,那可是相当于800块人仔啊,有可能只是几个街区的距离出租车司机就能收取到这1万大钞。
此时的华国工人月薪才不到200块,用后世的话来评价此时的日国人,那就土豪的一批。
这样风起云涌的日国,张文早就来分钱了。
而且还伙着船越武夫一起在干,日国东京地区的房子,被他们买了再卖,卖了再买,赚取的日元又兑换成了市面上一直在抛售的大笔美金。
弹子机、游戏机的生意没停,同样赚取在大把日元。
到12月底,张文到日国时,两人手上积攒的日元已接进万亿,兑换成美金有接近百亿之多。
在张文的建议下,船越武夫在美帝购置了不少产业。
而张文则是委托黑石基金花费31亿美金买下了哥仑比亚电影公司。
这其中可不仅仅只是一家电影公司,还包括哥仑比亚唱片公司、哥仑比亚电视公司、哥仑比亚三星电影公司、外加全美180个地方820家电影院。
此时的哥仑比亚股价才不到10美金,花费31亿,已经是溢价收购了,而且还是以15美金的高价。
握有百分之49股权的可乐公司算是赚翻了。
买下之后,哥仑比亚直接和梦工厂进行了合并,820家电影院则是被分拆并入了amc院线. .
amc院线的另一位股东斯坦利股份被进一步压缩,变成了10%,不过他依然是公司的ceo。
而梦工厂则是一跃成为了何里活第一大电影公司,位列七大之首。
这一波操作全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完成了,速度之快震惊了无数人的眼球,整个何里活的电影公司都倍感压力剧增。
本来梦工厂就已崛起,隐隐有成为第八大电影公司的样子,合并之后更是显露出了一丝王者气势。
绿巨人的成功让曼威的众多大ip都有了实现的可能。
现在再加上哥仑比亚强大的制作班底,这丝可能即将变成现实。
再加上北美院线霸主amc的加持,任何一部梦工厂出品的大片都会获得上万块屏幕的排片,这是其他何里活片子比不了的优势。
事实也确实如此,圣诞节档期上映的文可斯动画出品的《玩具总动员》就得到了这样的待遇。
上映当于就喜获1500万美金票房,而且口碑炸裂,又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出炉。
整个何里活哀嚎一片,直呼,狼来了。
而在今年内,程龙和李联杰的人气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飞鹰计划》同样收获了近1.5亿美金票房,相比于1亿港纸的制作费用,赚大发了。
而两部《黄飞鸿》的上映,同样喜获1亿美金票房,只不过5.5是加在一起的结果。
要知道,这两部加在一起的制作费用才5000万港纸,从性价比来讲,李联杰还要更胜一筹。
而且碟片收益,李联杰更是碾压程龙,销量是他的两倍,一直是百视达的销冠,而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李联杰对于这个结果是相当地满意,他这次也是有分成的哟。
程龙和李联杰今年都是赚得不少。